熊璟
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越來越重要,中醫藥院校肩負著培養既精通中醫藥知識又精通英語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為例,從多個方面分析ESP教學在中醫藥院校開展的可行性。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 ESP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全球化使得國際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醫藥作為我國的國粹和世界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和神奇的魅力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和推崇。為了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的影響力,提升中醫藥的地位,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顯得越來越重要。肩負著培養既精通中醫藥知識又精通英語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重任的中醫藥院校多年來一直在尋找適合自身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由原先的以普通英語教學(通識英語教學)為主流轉向將英語教學與某一專業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應該成為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方向。
一、ESP定義
ESP概念于1964年最早出現在由Halliday等人合著出版的《語言科學與語言教學》一書中:“ESP: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該論著首次系統闡述了根據學習者的具體需求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原則。多年來,ESP的定義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目前我國學界引用較多的版本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醫學英語、藥學英語、護理英語、外貿英語、新聞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正確運用英語的能力。ESP即專門用途英語,與EGP即通識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對。根據Hutchinson和Waters的觀點,“英語教學有兩種,一種是普通英語(EGP),即打基礎的、并沒有具體目的的英語教學;另一種是專門用途英語(ESP),即為特殊目的的英語教學”。ESP教學強調根據不同學生需要進行目的性極強的教學,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二、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都主要是通識英語(EGP)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還是以單純的語言技能的培訓為主,沒有將中醫藥專業知識、中醫藥國際交流知識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內容融合進去。該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采用的教材主要為通識英語教材,涵蓋內容與中醫藥各專業毫無聯系,且該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的通過率仍然是衡量該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四六級輔導成為國內眾多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著近些年中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及中醫藥走出國門需求的加劇,社會對中醫藥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既掌握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又能用英語進行中醫藥文化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設置與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期望及用人單位對其畢業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很多中醫藥專業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內容與自身所學專業關系不大,畢業后能學以致用的機會不多,因此普遍英語學習動機不夠,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的單純變為滿足通過各類英語考試的需要。
由于醫學院校后期專業課程較多及學生臨床實習等因素,大學英語課程通常只在大學前兩年開設。學生在完成一年半或兩年的通識英語學習后,缺失在基礎教學階段后的應用提高階段,大學英語教學完全體現不出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的特色,在校學生學不到與中醫藥相關的專業英語知識,對中醫藥方面的詞匯知之甚少,畢業后不具備中醫藥各學科的聽說、閱讀、翻譯、寫作等技能,更做不到法將祖國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中醫藥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種種現狀表明,在該類院校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現由EGP到ESP教學的轉變十分必要。
三、ESP教學實施的可行性
1.學生對ESP課程的學習欲望強烈
中醫藥院校開設的專業大多為中西醫臨床學、中醫學、中醫骨傷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及教材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幾乎沒有聯系,學生普遍認為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和高中英語教學差別不大,因此學生在傳統大學英語課上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效果不佳。為了解中醫藥院校學生對ESP課程的學習欲望情況,筆者曾于2015年12月在所在學校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針對2014級大二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參加此次調查的全部1144名學生當中,有1064名學生(93.2%)表示愿意參加ESP課程的學習,只有78名學生(6.8%)愿意繼續參加傳統英語課程(通識英語課程)的學習。從這次調查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學生對ESP課程的學習欲望強烈。
采用ESP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專業英語(如醫學英語、護理英語、藥學英語等)的學習增強英語學習能力。學生所學專業的內容能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的英語學習語境,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語言傳遞的信息和意義上,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ESP課程師資隊伍容易構建
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教師。中醫藥院校ESP課程教學對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有出色的英語交際能力,還要對相關中醫藥知識有深入的了解。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都擁有一批擁有中醫藥等學科知識背景并且英語語言能力過硬的高素質教師,其中很多具有海外英語國家留學或訪學經驗,這對于該類院校ESP課程師資隊伍的構建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原先通識英語課程的教師們可以利用專業優勢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以便盡早勝任ESP課程的教學。以筆者所在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為例,學校安排了多名有出國訪學或留學經歷的中醫藥學專業教師加入ESP課程的師資隊伍。此外,為了讓本校英語教師為以后可能開設的ESP課程做好準備,學校教務辦于2014年開始針對所有通識英語課程授課老師開展中醫藥知識的培訓,為該類老師開設《中醫基礎》等專業課程,提高其日后教授相關ESP課程的能力。
3.ESP優秀教材種類增多
ESP課程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材的支持。隨著最近幾年ESP課程在國內高校快速的發展,一大批優秀的ESP課程相關教材涌現出來,其中不乏很多優秀的中醫藥類ESP教材。各大國內頂尖出版社如外研社等都相繼推出中醫藥類ESP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內容完全與醫藥院校學生專業課所學知識同步,有的則選取醫藥科普知識為教材內容,大大滿足各類中醫藥院校ESP教學的實際需要。各中醫藥院校可根據自身設定的培養方案、師資條件、學生水平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校ESP教學需要的教材因材施教。
4.ESP教學原則決定該類課程開設的靈活性
秦秀白教授對ESP的教學原則概括為:“真實性”原則、“需要分析”原則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其中,“需要分析”原則包括“目標需要”的分析和“學習需要”分析兩方面。進行ESP教學既要分析學習者將來會進入的社會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可能會給他們在工作中帶來的特定心理狀態等,又要分析學習者喜歡的學習方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等。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以增強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要求各種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這是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直強調的重點。ESP教學的這些原則決定了中醫藥院校ESP課程教學的開展完全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具體的教學模式。以筆者所在的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為例,作為一所江西省頗具特色的中醫藥獨立學院,學校在明確自身培養目標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性的ESP課程教學模式。考慮到獨立學院學生入校時英語水平較低,基礎較差,學校決定在學生入學前三個學期仍然以通識英語教學為主,著力提高各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在第四學期開始前根據學生以往英語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排名,讓部分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自愿選擇醫學英語、藥學英語或護理學英語等針對性較強的ESP課程,其他英語基礎弱的學生仍然可以選擇通識英語課程的學習,以確保所有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滿足自身的英語學習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5.雙語教學對ESP課程的支持
目前,我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設少量頗具特色的中醫學概論方面的雙語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雙語課程、《中醫診斷學》雙語課程、《中藥學》雙語課程、《方劑學》雙語課程、《針灸學》雙語課程等。該類課程以培養適應國際需要的具有深厚中醫理論基礎和較強交流能力的高外語水平中醫藥人才為根本,以中醫專業英語的標準化應用為宗旨,推使學生通過學習基本掌握中醫專業術語的英文標準化翻譯、中醫理論原理的英文準確描述,具備讀懂國外中醫藥相關文獻、翻譯中醫類文獻及與國外同行進行中醫學學術交流的能力。該類雙語課程與ESP課程即有不同點又有很多相似之處,其師資、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是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藥類ESP課程的有力支持。筆者所在的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安排了多名中醫藥雙語課程的優秀教師加入ESP教學活動,對ESP課程在全校的順利開展起到重要作用。
四、結語
開設ESP課程,既符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宗旨,又符合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更符合學生的學習期望和職業應用的現實目標。在當前ESP教學逐漸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趨勢下,各中醫藥院校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充分認識本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同時,積極轉變原有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優勢,調動廣大英語教師積極性,努力找到一條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ESP教學改革之路,為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國際化人才而奮斗。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McIntosh and P.Strevens.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16th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秦秀白.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3(4):79-83.
[4]周恩.高等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9(4):30-32.
[5]王守仁.我國高校大學英語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56-57.
[6]王水蓉.獨立學院開設ESP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高等教育,2012(12):30.
[7]唐靜.中醫藥院校基于ESP教學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