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躍忠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音樂教學提出了全新要求,不僅要求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要求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道德情感素質,實現多元化發展。傳統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對人才的多元化要求,音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目前,音樂教學中雖然采用了一些新教學模式嘗試,但是從實踐來說不夠深入,呈現出形式化特征。本文在分析高中音樂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究構建學生主體課堂,提高高中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高中音樂 學生主體 自主參與 情感體驗
一、高中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育理念開始改變,但不夠徹底。
隨著新課程理念不斷推廣,以學生主體、自主參與、創新能力等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已經被教師和學生熟知,并嘗試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互動學習等新型教學方式。但是實踐中,很多高中教師只是對新的教育理念有所耳聞,能夠用一些最公眾的語言隨意表達自己的觀念,實際上缺乏深入研究,對學生能力不認同,認為新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成績提高。同時,教學中,教師們雖然嘗試使用新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對新模式沒有徹底分析和理解,在教學中雖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交流互動非常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因為課堂中很多教師不關注學生的互動內容,不關注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只關注學生的思考結果。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只增加了討論環節,而這個討論并沒有與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聯系起來,沒有與學生的學習能力聯系起來。
(二)高中音樂出現多樣化教學模式,仍以講授法為主。
雖然新課程背景下,不同教學模式開始出現在高中音樂課堂中,但是由于受到高考的影響,音樂教學在高中學習中一直處于副科地位,沒有得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學校對高中音樂教學改革沒有給予充分監督和關注,教師只有在公開課上采用新課程模式,在常規課程中仍然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高中音樂課堂的重心仍然放在教師的教上,教師講解的內容是否足夠豐富,講解的過程是否足夠清晰,知識呈現是否系統完整,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師具有絕對權威性,學生不敢輕易對課堂問題進行質疑,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在不斷消除學生的問題和興趣,而沒有激發學生產生新的研究問題,學習呈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同時,講授制的課堂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隨著教師,聽取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借助機械記憶完成學習,這個過程中學生很難產生新的學習問題,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培養。
(三)高中音樂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忽視學生創新能力。
高中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緊繃,將所有注意力放在知識識記和成績提高上,而與大多數高考成績無關的音樂教學并沒有受到關注,學生將音樂作為放松課程。教師對待課程內容沒有更多主動設計,包括教學內容基本來自于教材,教學方法基本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音樂創作的源泉是生活,通過音樂內容的傳遞,音樂情感的體驗,音樂節奏的滲透等對學生的思想和審美意識產生影響。課堂中的內容基本以音樂欣賞為主,方式主要是教師播放原有歌曲,并分析音樂作品,學生被動接收。課堂內容沒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沒有考慮學生情感需求,沒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沒有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學生的獨特思想無法表達出來,自然創新能力發展受到限制。
二、構建學生主體課堂,提高高中音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聯系生活經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生活中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生活和興趣愛好,把生活中的事物和內容引入課堂中,使內容變得更多元。例如,《歌唱美麗的家鄉》是以中國西南地區為背景的,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包括西南的地理地貌,了解西南的環境特點,西南有哪些有名景點,這些景點有什么故事;西南少數民族,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個少數民族,了解這些民族的服飾、飲食、節日及有哪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增強學生的感性經驗,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的展示,給學生以充分的視覺沖擊,帶領學生走進本節課情感中。在對作品的分析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思考作品表達的情感,描繪作品表達的意境及作品寄托的希望。在歌曲的伴奏下,學生可以走出座位,走到教室前方,跳苗族舞蹈。這樣的課程內容從學生生活中獲取教育資源,使課程內容豐富,學生參與度增加。
(二)創設情境氛圍,關注學生體驗。
積極情境激發學生正面情感,正面的情感讓個體行為提高效率。高中音樂教學中,要創設與作品內容和情感相近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中,參與交流和討論,體會作品的情感,感受節奏和韻律中的情感起伏和跌宕,鍛煉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例如,《非洲民間音樂》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學生對非洲比較陌生,而歌曲情感體驗是內隱的,教師通過ppt展示非洲有名的桑巴舞,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和練習,然后講述桑巴舞產生的淵源和過程,從而帶領學生走進非洲文化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再如,《彩云追月》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樂隊演奏的視頻,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意境和情感,帶領學生走進月光營造的氛圍和情感中,展開新內容學習。教師同樣采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首先借助聲音和節奏感受作品的情感,避免內容干擾,在自我感受基礎上展開關于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提高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發展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
(三)鼓勵組內和組間觀點碰撞。
創新是知識基礎的個性化建構,這種建構需要突破自我思維模式,從多元靈活思考角度,而這依靠學生知識增加和鞏固是無法實現的,需要不同學生思想觀點相碰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爭論,通過爭論,各自述說自己觀點的合理之處,指出對方觀點的不足之處,這樣借鑒同伴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發展自己的發散式思維。例如,《人民占領南京》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對南京的故事比較熟知,在典型案例南京大屠殺中能體會其中情感,教師沒有采用集體欣賞方法,而是以小組為單位欣賞作品,每一個學生借助已有經驗產生不同認知,不同學生的表達通過分享實現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豐富,促進學生成長。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導學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并通過繪畫形式將自己分析的作品內容表達出來,促進學生個性化思想表達,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音樂教學的要求更多元,對教學內容要求更豐富,對教學方法的要求更靈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聯系生活經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氛圍,激發學生情感,關注學生體驗;建立學生主體課堂,鼓勵組內和組間觀點碰撞,實現思想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花蕾.創設高中音樂教學情境,確保學生感受到音樂之美[J].學周刊,2014,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