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文
【摘 要】如何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高中課改以來每個教師都在探索的問題。尤其在今天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方便。
【關鍵詞】中學教育 學生主體 課堂主人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1-0025-02
一、課前活動
課前活動是讓學生先活動起來,打開一節課的大門。我常用以下兩種方式:
(一)歷史博覽活動
歷史博覽活動,是指在歷史課上,利用課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進行一項歷史專題的多媒體匯報和展示。全班學生按照座位順序輪流進行,內容可以涉及和歷史有關的方方面面。
歷史博覽活動的開展可以分為制作、展示、點評、整理四個環節。歷史博覽活動對于師生共同成長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拓展視野、鍛煉思維、提高能力、提高興趣;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增長見識,增加備課資料、增長教學能力、增進師生關系、積累素材,提高教研水平。
(二)進行課前探究活動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差不多每一節課都有“探究”活動,涉及到本課的重要內容,有史實、圖表、材料分析等,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問題設計具有啟發性。進行課前探索活動,對于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能力培養很有裨益。
例如《跨世紀的世界格局》一節,我設計了一個探究問題:結合當今世界局勢,談談美國發生“9.11事件”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這個探究問題既貼近生活又讓學生思維得到發散,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了起來,像這樣,課前輕輕松松的進行一段充滿挑戰的探究活動,既可以融匯一節課的重要內容,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由此進入課堂,既打開了知識的窗戶,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占用時間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二、課中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課堂設計,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的主體時間交給學生,把教學的主體任務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體話語權交給學生,并借此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學習方式,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統一。方式有以下四種:
(一)設計提綱,引導自學
閱讀,并且學會總結、歸納,提取信息,是一項重要的學習能力,最有效的培養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讀書,并嘗試總結、歸納。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可以給出導學問題或知識目標,然后解答問題或分組匯報。導學問題的設計不強調探究性,而強調基礎性,重在知識的梳理,讓學生的自學過程有理有序。
(二)設計問題,引發探究
探究問題可分為課堂問題、課后問題兩類。不需要其他資料輔助,根據教材上和學生已有知識可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課堂上探究,和當堂教學內容結合非常緊密的問題,適合當堂探究。需要學生到室外動手,或者需要查閱資料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放到課后去探究。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時,我設計了幾個探究問題,其中“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會不會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假如晁錯不上《削藩策》還會發生‘七國之亂么?”這兩個問題根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就能解答,所以更適合課堂上去做。而“比較中西文化異同”“為什么東西方民族性格有這么大差異?”,這兩個問題比較有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更適合課后探究。
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生真正是課堂的主人,一直在思考,在研究,在合作,在表達,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則成為組織者、聆聽者、評價者、激勵者,實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三)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
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同學組成的小組合作解決,或者整個班共同討論解決,課堂上到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由于由獨立思考拓寬到集體思考,許多爭辯就在這當中產生,當學生的思考被激發后,往往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有時學生在小組里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離開座位,到其他組中去尋求答案,大家各抒己見,大膽發言,大膽提出反對意見,洋溢著集體的智慧,其樂融融。
一名學生這樣來評價小組討論,他說:我認為,一塊錢和一塊錢交換,你也只能有一塊錢;但一個思維和一個思維交流,你就有兩個思維。
(四)讓學生自己主持上課
我們經常在公開課中見到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課件,講授部分教學內容。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并不在傳遞知識本身,而是給了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和培養能力的空間。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
下面展示的是我班吉克阿木同學的教學設計:
什么是公社?P79頁知識連接
背景: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被推翻,第三共和國成立。
導火線: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派軍隊偷襲巴黎市內國民自衛軍妄圖解散自衛軍的武裝。
英國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議會掌權,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革命開始:1871年3月18日
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
革命措施:①選舉產生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利機關
巴黎公社②公社在艱苦的條件下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實踐)③其他改革法令: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
實行義務教育
失敗原因:成立之初,一直處于反動軍隊的包圍之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俾斯麥勾結發動進攻:
巴黎公社力量弱小寡不敵眾:缺少同盟軍
影響:巴黎公社的經驗和教訓成為國際運動的寶貴經驗。
(注:巴黎公社的背景、失敗原因,教材沒有完全是學生自己總結。)
通過讓學生講課,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特點,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以便于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學生的水平作為起點來分析問題,縮小師生之間的差距。學生講課,時間和內容方面應該有所選擇,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過難。可以在每一單元或者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選擇一小部分內容交給學生,提前準備。
三、課后學生思維的延續
最后通過活動布置讓學生思維的觸角繼續延伸,讓理論和實踐有方式有三種:
(一)留問題
讓學生做課后探究:上面提到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分為課堂問題和課后問題兩類,需要課后動手或查閱資料的問題就交給學生課后解決。例如在學習《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一節后,我留下的課后探究一是調查沈陽市清朝時期的文物古跡,哪些能夠體現專制皇權的加強?這個問題都需要實地考察、借助網絡和其他書籍,并且花費較長時間才能解決。
(二)給課題
開展研究性學習:每學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讓課堂上學到的歷史知識閃耀在學生身邊。例如,我們曾經做過的課題有“中西方民族性格的比較”“九·一八事件全過程”“盛京的興衰”“沈陽市的清代遺跡”等等,都能把課堂延伸社會、延伸到生活。
(三)定主題
讓學生制作歷時手抄報、主題班會:結合主要的主題日,例如“五四運動”“七·七事變”“八一南昌起義”“九.一八”“一二.九”等,讓學生制作主題板報、手抄報,或者制作一節主題班會,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緊緊跟上時代的脈搏。
總之,把課前、課中、課后教給學生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變苦學為樂學,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歷史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