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摘要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指引大學英語發揮實效的關鍵,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是依托于大學英語完備的體系結構。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正處于全新改革與探索時期。改革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局限性,完成目標重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所在。首要步驟是完成大學英語教學局限性分析,確定目標重構方法,進而提出完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策略。最終實現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 目標重構 體系完善 大學英語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44
0前言
大學英語是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中受眾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一個學科。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質量工程”中已經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做出解讀,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對其改革成效的衡量與評價是決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成效的標準。現階段,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教學目標存在一定局限性,重構目標、完善體系成為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根本走向與全新實踐探索。
1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局限性
1.1缺乏文化素質要求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必修課程之一,其發展目標經過教育改革實踐與探索已經逐步形成。現應用于大學教學的具體目標,是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目標定位在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基礎性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并需要將其在未來的社會交往與工作當中進行交際運用,滿足自主學習的基礎性要求,適應我國經濟建設以及國際交流等。該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被沿用至今,已經逐漸與現代高等教育的走向出現偏差。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已經發生轉移,一是教學目標逐漸由語言基礎夯實過渡到語言交際能力培養,二是閱讀能力全面提升過渡到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增強。針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改革與轉變,這無疑是正確發展方向,為的是全面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對于大量優質人才的需求。但在最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當中并未針對綜合運用能力的價值與目標進行定位,缺乏概念層面的明確,指示教學走入到誤區。在最新的教學標準中也提到大學英語建設的基礎性目標,即核心內容的全面歸納則為以語言技能與語言知識為基礎,歸類到素質教育類別當中,雖然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要求,但卻缺乏文化素養這一重要指標。
1.2并未脫離語言本體
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育,注重外部目標的實現,即大學英語語言運用。但大學英語教學內部目標則容易被忽略,具體表現在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課程對學生認知與精神發展起不到實質作用。。同時,注重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與深刻探索,但卻導致英語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學科交叉價值無法展現。片面的教學目標開展,無法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以語言為本體教學目標的現象依舊根深蒂固。想要打破這種在教學目標上的局限性,則需要對語言本質做出全面解讀。
2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重構方法
2.1重新定位語言觀
大學英語本就是一門語言課程,其教學目標的基礎性要求則是其課程的設計采用的是一種怎樣的語言觀。即對于語言是什么的問題能夠進行準確解答,而并非僅僅是需求角度分析。結合語言的發展形態來看,雖然看似簡單但相當深刻。科學主義者與人本主義者對于語言解讀也存在明顯差異,科學主義者注重語言表象價值的研究,將其看作是一種客觀的符號系統。人本主義者則更注重加工之后的語言內容,認為語言是人們進行世界互動體驗與加工后形成。對于語言的普遍認知,認為其屬于交流的工具、文化載體以及思維核心內容,是一種社會認知的工具及手段。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者而言,應該將語言觀的本質進行呈現,更好地去探索發展走向。以該基礎性概念為依托,引出教材觀、內容觀、教學觀以及測試觀等等。作為語言的設計者,應該重新定位語言觀,注重人本主義,為知識體系構建與完善奠定基礎。并充分將語言、文化以及思維三個基本要素進行總結,為大學英語奠定扎實的落腳點。
2.2弄清楚語言性質
對語言性質的深度探索,有助于更深層次的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但在當前新的英語改革環境當中,教學目標的定位更傾向于外在目標之上。顯然這一目標的片面性較強,針對這一問題應該秉承著全面、深刻的外語教育觀,確定一個內在目標,能夠準確涵蓋學生更深層次的發展要素。形成一個全新的思維框架與思維方式,能夠借助大學英語理解不同國家或者地域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展現出良好的公民素質,將民族性以及公民意識全面提升。綜上,只有弄清語言的基礎性質,才能夠更好地去理解語言的價值及能力,滿足目標重構的基礎性要求。
2.3增強語言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畢竟是一種語言的教育類型,語言教育目標的基本提法是培養語言的交際能力。對于語言交際能力分析,傳統視角下得出的是一種單純的口頭交流能力與交流狀態。即便是將其運用到理論層面,《課程要求》的提出也僅僅是為了突出“聽、說、讀、寫、譯”等基礎性語言技巧。但這種理解顯然是一種片面的理解狀態,不單單要求掌握這些基礎性的能力,還要求對所學語言的文化內涵掌握并滿足獨立思考的要求。語言技能需要語言的理性思考,完成交流思想層面的互補與處理。基于此,對于當前大學英語強調的語言交際能力,不應該僅僅是局限于社會、交往以及工作用語,還應該在語言當中包含更多的文化交流與思想層面的交流內容。
以上完成的大學英語目標重構,根本目的是建立一個理想的、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并充分保證其具備多元化的價值,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融合體。打破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單一目標限制性,為高水平的大學英語交際與目標實現提供保障。
3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完善策略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當中,已經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作出規劃。目前各大高校已經開設綜合英語課,即讀寫課與聽說課。很多高校為實現全面增強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也已經與大三、大四階段形成銜接,一些“專業英語”以及“高級英語”成為這一階段高等院校學生大學英語培養的重要載體。這些課程的出現,實質上都是“空心”課程,并不能夠滿足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的完善要求。但基于現階段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情況來看,英語教學從最基礎的環境中已經得到重視,成為整個英語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良好的英語教育環境中,大學生的入學英語水平已經較之前相比具有顯著提高。為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不同辦學層次以及不同學校的特點而言,大學英語可具體劃分為三個基礎類別:
3.1通識英語(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
該英語體系所面向的是全體不同專業的大學學生,并且不分專業。該英語教學的基礎性內容,目的是為了更深層次地挖掘大學英語的本質內涵。該英語內容并非是單純的模塊化拼湊,也并非簡單的學科知識概述,而是將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程度以及心理狀態作為切入點,以英語語言價值所詮釋出的內容作為核心因素,注重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為主題,使得課程教學體系內容更豐滿,更具思維深度。這種通識教育的發展內涵,所詮釋的并非是一種“空心”的英語體系,而是一種能夠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新型體系。如果硬要將這種英語形態進行歸類分析,其屬于一種特殊形態的“專門用途英語”類別。
3.2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學術英語與學科的關鍵性較強,側重點是學術交流環境當中的應用價值,強調的是運用到學術交流環境中的英語內容。當然,這種英語內容實質上是一種傳統英語教學內容的升華與延伸。該過程所涉及到的教育內容包括信息獲取、信息傳達以及信息轉述等基本能力。
3.3專業英語(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專業英語與工業以及行業相關性較強,更傾向于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目標是這一行業的專業人才。上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所涉及到的英語教學類型,與傳統的“空心”課程相比較而言,更傾向于應用性、學術性以及專業性等目標,屬于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標準之一。當然,如果將現代的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替換與更替處理,傳統教育過程中所關注的要素勢必受到影響。例如英語語法、詞匯量、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但究其根本來說,語言教學目標的實現與開展,本就是需要將語言的內容與思想進行詮釋,所涉及到的語言技能只不過是展現語言價值的一項基礎性工具與手段。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下,不能夠將這一標準本末倒置,這會嚴重影響人才培養價值與培養目標的實現。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學正在面臨全新的改革與探索,本次對其教學目標進行重構以及教學體系的完善。一個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方向,一個是大學英語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高質量的大學英語教學網目標的引導與重構,以完善的教學體系為支撐,才能夠真正構建一個適合大學英語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環境,為現代教育體系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