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興利
摘 要: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農村學校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朗讀水平相對較低,本文從正確朗讀、熟練朗讀、感情朗讀方面闡述了對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朗讀;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28-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的朗讀目標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而農村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朗讀水平相對較低。那么,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怎樣加強朗讀訓練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預習,正確朗讀。
朗讀的最本質特征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小學生識字量較少,但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要求學生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先讓他們作好預習,借助字典將不認識的字作上拼音。很多老師都有感受,那就是如果學生不預習,我們的閱讀教學任務就比預期的要難以完成。所以,預習非常關鍵。在預習時,我們應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在朗讀過程中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顛倒重復,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達到通順流利的地步。
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穩,喜歡新穎的內容,反復的朗讀一定也會讓學生感到煩躁、無趣,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想辦法調動起學生朗讀預習的積極性。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是每個孩子共同的愿望,我們可以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點,在班上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可以指名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讀、小組比賽讀等,及時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對讀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刺激學生朗讀的熱情。
二、熟練朗讀,促進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的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內容。熟讀是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做到語言連貫、節奏分明、語速適中、語音清晰。有些學生讀字、讀詞非常熟練,但是遇到句子,特別是較長的語句,就不能連貫的讀下去。所以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很有必要。我先將停頓、語速、句調、重音等一般規律告訴學生,遇到長的語句,我就先劃好斷句,讓學生練習,然后再放到語段中讀。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慢慢掌握朗讀的技巧,熟讀也就容易多了。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朗讀,不僅要讀得正確,讀得流利,還要讀得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一篇文章要讀出情感來,就必須要走進文本,探尋作者內心,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只有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農村學校的小學生的見識、體驗還較少,要較好地領悟包含在文字中的情感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就需要老師帶領著去讀。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時會借助多媒體,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字,比如在教學西師版六年級下冊《夏》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夏天的氣氛是熱烈的”,我就收集了許多夏季農村繁忙的圖片和農民伯伯收割勞作的視頻。農村孩子本來是見慣了收割的場景的,只是由于情感體驗不夠,無法較好的將文字和生活結合起來,現在通過圖片和視頻喚起了孩子的記憶,情感和作者產生的了共鳴。此時,再來讀課文,孩子們情感更加投入了。除了借助多媒體喚起孩子情感,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比如讀“天空”便會想到廣闊無比,讀“草原”會想到茫茫無際等。對有些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我們可以通過老師解說、教師范讀、情景再現等措施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得到體驗,文字就會變成鮮活的形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從而朗讀出情感。比如在教學《小兵張嘎》,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嘎子失聲叫道:“奶奶,兩個鬼……”‘子字還未出口,嘎子連忙改口高叫到“奶奶,有兩個太君進院了”。短短的幾十個字,反映出了嘎子的聰明機智,面對敵人的臨危不懼。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先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自由朗讀,再請幾個學生表演讀,在不同朗讀的對比中,嘎子的形象鮮活起來,學生更能用心的去讀好這簡單的語句中所蘊涵的情感。
農村學校小學生天真活潑,極易被新奇的事物所感染,他們的內心有著豐富的情感等著我們去喚醒。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采用各種方法,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想,孩子的朗讀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使他們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 郁紅花 《朗讀訓練要指導學生讀到位》《新課程》(小學) 2009年第01期
[2]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