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色列自然環境惡劣,特別是水資源匱乏,農業發展基礎條件差。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色列農業經歷了發展起步階段、滴灌技術推動下的快速發展階段、農業結構調整與現代化階段。通過分析以色列農業發展特點,提出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切實保護耕地,走高效農業發展之路;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力;完善產業鏈條,調整產業結構。
關鍵詞:以色列農業;發展歷程;河南省;啟示
以色列是一個位于中東地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300人的國家。該國的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特別是水資源匱乏。通過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以色列創造了世界農業發展中的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因此對以色列農業發展歷程進行研究并進行借鑒,是非常必要的。
1 以色列農業現代化歷程
1.1 農業發展快速起步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猶太人從國外遷回以色列地區,短短幾年時間人口就由60萬人增加到上百萬人,國家經濟面臨巨大壓力,這些人需要吃飯和其他生存的條件,農業生產成了當時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柱。
以色列開始將有限的資金優先進行農業投資,在全國范圍內墾荒,興建定居點,希望通過努力使糧食和農產品能夠自給自足。1953年以色列開始興建“北水南調”工程,全力開發和改造沙漠。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全國性水利系統和廢水再利用工程一起,成為建國初期以色列農業發展依賴的兩根重要支柱,以色列發展農業實現自給自足有了水資源的保證。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眾的努力下,以色列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短短十幾年時間,小麥產量從1949年的2.12萬噸增長到1964年的12.65萬噸。蔬菜、棉花、薯類、瓜果的產量也大幅度提高,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1.2 滴灌技術推動下的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的農業發展遇到了瓶頸:土地開墾趨于飽和,沙漠改造進展緩慢,農業單產維持在較低水平。隨后,滴灌技術的在以色列發明并得以推廣,政府進行了大力扶持,以色列農業發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新技術的帶動下,農產品產量成倍增長,沙漠改造突飛猛進,可耕地面積持續增加,農業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變。先進的滴灌技術對地形、土壤、環境的適應性極強,不但可以節水,而且可以將肥料、農藥隨灌溉水施入根系。到了1972年,以色列的小麥產量猛增到30.14萬噸,比1964年又增長了近2倍,農產品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
1.3 農業結構調整與現代化階段
對以色列而言,發展傳統糧、棉作物沒有任何優勢。但以色列特有的地中海式氣候和充足的光照時間,十分適合果蔬作物的生長。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色列開始集中資源推廣經濟效益高的水果、蔬菜、花卉等農作物,以實現出口創匯。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的優勢已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大批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推廣和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滴灌、育種、儲藏、加工、農業機械等一些列高度細分的領域和行業得到了充分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之路。
2 以色列農業發展特點
2.1 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惡劣
以色列自然條件惡劣,其北部為高山,南部為沙漠,氣候、土質、地形都很復雜,多種氣候并存,地勢海拔多變,其自然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以色列農業的多樣化, 為此以色列人必須為每一塊土地設計最佳的用途。
以色列現有農業用地約41萬公頃,從事農業人口7.2萬(其中70%為海外雇工),占全部勞動力的2.8%。人均耕地面積0.88畝,比我國還少。該國不但缺少耕地,而且嚴重干旱,地下水含鹽量高,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惡劣。特別是占國土面積60%的南部沙漠地區,年均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極差。
2.2 農業生產效率高
雖然自然條件并不適合發展農業,但以色列人憑借智慧和勤奮,在農業發展上創造了奇跡。以1999年為例,占全國勞動力總量不足3%左右的農業生產者,提供了全國95%的所需食物,實現農業產值32.8億元,人均約4萬美元;農業出口總額達到12.28億元,平均一個農業勞動力出口創匯值約1.5萬美元。一些農產品占據了歐洲40%的瓜果、蔬菜市場;棉花1949年才開始引種,目前單產世界第一;花卉生產優勢明顯,成為歐洲第二大花卉供應國。
2.3 農業科技水平高
以色列科技水平很高,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大國”。而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進高科技應用,是以色列農業具有強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源泉。
經過的多年的努力,以色列的各種主要農業機械都實現了更新換代,這些機械科技含量高,生產效率等指標都有了質的提高。基于發達的化工產業,以色列化肥、農藥等不僅充分滿足國內需要還大量出口。同時,政府為了解決嚴重缺水的問題,投入重金開發相關技術以節約和發掘水資源,滴灌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世界領先。另外,以色列重視發展生物技術,培養優良作物和禽畜品種。
除此之外,以色列農業還特別注重發揮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作用。科學家們設計出了全套自動種植系統,能高效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作業,并始終能保持最經濟的操作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傳播和反饋,了解國內外行業動態、市場需求,使農業生產與市場緊密相連。
目前,以色列全國已建立起一整套組織嚴密的農業研究和推廣體系,主要由政府、科研部門、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生產者共同組成。通過科技+人才+生產的緊密鏈接,成果構建了一個高效農業發展模式。
2.4 農業生產高度集約化
首先是土地高度集約化。以色列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人口密度大,而可用于農業生產的耕地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靠有限的土地養活國民并且通過農產品出口增加國家的收入,必須更大程度地集約化有限的土地。
其次是水資源的高度集約化。干旱缺水是以色列農業生產的最大障礙。以色列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必須持有水委員會簽發的“用水許可證”才可用水,對于用水量也有限制,超額者要被征收高額水費,如果有人浪費水甚至會被關進監獄。
最后是生產組織的高度集約化。以色列的農業合作組織歷史悠久,全國有各種涉農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多達數千個,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性質和不同特色的合作機制,構建了覆蓋全國農業和農村各方面的完整的合作體系框架。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是由農業合作組織創造的。
2.5 走生態農業之路
成功改造沙漠。以色列全境大部分為沙漠地帶,要想在沙漠上發展農業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治理。第一步,因地制宜實施沙漠綠化。通過栽種各種沙漠植被、引水、養殖動植物新品種等方式,改善沙漠地區的環境、氣候、生態。第二步,通過政策傾斜優先發展沙漠地區。當年寸草不生的內格夫沙漠(以色列主要沙漠)已成為生態系統完善,人居環境舒適的現代化城鎮,生態環境得到了良性發展。
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其主要舉措包括在農業發展中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荒地沼澤等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沙漠治理和綠化,科學使用化肥、農藥以改良土壤;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
2.6 創造良好的農業發展人文環境
猶太民族長期沒有自己的土地,在歷史上是一個流浪民族。以色列建國后,形成了一種熱愛土地、重視農業的良好風氣,也成為推動今日以色列農業發展的無形動力。政府處處強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各方面支持和鼓勵發展農業。各類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務農的優勢,激發人們將農業生產作為職業的向往。教育的作用更大,在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以色列的多所著名大學為農業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今天的以色列,務農已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將農業生產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2.7 政策支持下的法制農業
建國初期,以色列政府就在國家農業七年規劃中提出了“大力興農,實現自己自足”的指導方針。幾十年來,政府在政策、財政補貼、信貸等方面向農業傾斜,提供各種支持。與其他一些國家不同,以色列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不是盲目進行封閉式保護,不是一味進行財政補貼,而是注重提高自身農業發展的競爭力,注重運用市場規律,努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該國特別重視農業發展中法律的作用。提倡依法治水、依法治地、依法處理農業中的各種問題。法制農業在今日的以色列已成為現實。
3 以色列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3.1 切實保護耕地,走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人均耕地僅約1.4畝,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隨意圈占、破壞耕地的行為還普遍存在。雖然出臺了一些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但處罰力度不夠,執法不嚴的情況很常見。因此,加強對現有耕地的立法保護,嚴格進行破壞耕地行為的執法,切實保護耕地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同時,應抓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提高單位耕地的生產能力,積極鼓勵墾荒造田。特別是在保證糧食安全問題基本解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土地節約型作物和種植方式,對大幅提高土地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2 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是世界13個人均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除了傳統的西北部干旱地區外,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趨勢日益明顯,西南部的云、貴、川也經常出現大旱。嚴重缺水已成為很多地區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頭等問題。由于缺乏節水意識,設備和技術水平也相對落后,我國農業生產中仍大量存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我國應認真學習以色列節水農業的現金經驗,大力引進和發展先進的灌溉技術和節水裝備,充分利用每一滴水資源。另外,目前我國很多地區農業用水還是免費的,為了培養農民的節水意識,應適時、適度推行有償用水機制,并進行大力宣傳,提高民眾的節水意識。并且切實保護現有水源不受污染。
3.3 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力
我國應加大各類農業科學研究資金投入,加大對各類農業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斷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建立起以市場導向為主的科研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應大力改善科技研發、推廣人員的工資待遇,以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增強崗位吸引力。各地應大力加強與國內外先進科研院校合作,興辦形式多樣的高新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園區,以加快吸收消化國內外的高新農業技術,并組裝配套、示范輻射,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知識迅速被廣大農民所接受,更快地轉化成農業生產力。
3.4 完善產業鏈條,調整產業結構
目前,我國農村大多仍是小農經濟為主的分散經營體制,生產效率低,產供銷相互脫節,農業產業鏈條短,產品轉化增值能力弱,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農產品大都自產自銷,出口創匯能力差。因此,我國農業發展應當學習以色列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各地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從發展主導產業、優質產品,創建龍頭企業入手,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創匯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走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鄧啟明,黃祖輝,胡劍鋒. 以色列農業現代化的歷程、成效及啟示[J]. 社會科學戰線,2009,No.16907:74-78.
[2]張倩紅.以色列經濟振興之路[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23
[3]朱勇軍.以色列的農業合作體系建設[J].世界農業,2004,01:37-40.
作者簡介
管偉(1982-),男,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鄭州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區域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