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競蕓
摘 要:中外藝術鑒賞通過對世界各國各個時期的藝術現象、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講解欣賞,使學生了解世界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各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同時具有陶冶學生情操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功能。如今這門課程在普通高校的開設雖然很普遍,但是教學方法依舊顯得有些陳舊和枯燥。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宏觀化、多元化、實踐性和課堂模式等5個方面談談對于搞好中外藝術鑒賞教學的一些想法,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中外藝術鑒賞;多元化教學;實踐化教學;翻轉課堂
中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史課程最初起源于50年代的中央美術學院。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需求,中外藝術鑒賞課程也從一門專業藝術院校的基礎課程發展到在普通高校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通識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拓展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門課程較其它課程起步晚,師資力量也相對薄弱。而且綜合類院校公共選修課上的學生對于藝術理論和基礎知識都比較陌生,大部分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于藝術基本知識的儲備。同時由于教學改革、學分制選課、課程大綱的重訂、以及增設大量學生感興趣同時也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課程等多種原因,造成中外藝術鑒賞始終是一門并不占據必修地位的通識課程。國內各院校盡管在課程教學模式、教材建設上做出了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很多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并不高,甚至漠視這門看上去并不那么“實用”的課程。在這樣的情形下,教育者應反思中外藝術鑒賞課程應如何開設、意義何在,思考應該以怎樣的教學方式將中外藝術史知識傳授給大學生,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理論素養、增強藝術鑒賞能力、開拓藝術思維、推動基本技能發展等。
1 從教學大綱入手,讓學生認知中外藝術鑒賞的實用性
據調查統計,63%的學生認為學習中外藝術史的用處不大,25%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學習,12%的學生認為學不學都可以。通過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這門課稱不受歡迎的最大原因是學生認為其沒有實用價值。首先,中外藝術鑒賞是屬于讓學生最快捷的接觸到藝術本質的一門基礎課程,是一切審美的基礎,學習中外藝術史的目的是擴展藝術理論、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審美能力。中外藝術鑒賞課程具有知識信息涵蓋量大、知識面廣、課堂時間又有限等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味地選擇課程,達到修完學分的目的,對其重要意義及作用并不知曉,從而導致學習不夠積極主動,也不夠重視。
因此在制定中外藝術鑒賞課程大綱時,應充分體現本課程的重要意義和未來會對實際生活產生的影響。例如繪畫中的色彩學可以幫助應付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顏色搭配需求;藝術史上著名的比例結構-黃金分割可以讓學生在各個學科領域都能嘗試去使用它。當學生能在大綱中看到生動的貼近生活的課程內容時這門課程就成功一半了,接下來的就要交給授課老師了。
2 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和看法
1.“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普遍對理論課存在著抵觸心理,因此傳統意義上的理論課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枯燥的代名詞。很多學生都在想方設法的逃避理論課,其積極的程度遠遠超過要去上課了解新知識的決心。尤其是在當下媒體發達的時代,大部分的理論知識學生可以自主的通過各種媒體手段得到而無需疲勞的坐在課堂里聽老師照本宣科,因此如何吸引學生進入課堂,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就變得相當的重要。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與動力,盧梭在《愛彌爾》中也曾談到這點:“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中外藝術鑒賞是一門集合世界各國建筑、繪畫、宗教、陶藝、人文、歷史、科學、設計等方面的綜合藝術課程,涵蓋了世界各國各個時間段的重要藝術成就:藝術流派眾多,藝術家如云,藝術觀點更是紛繁復雜。如果藝術鑒賞課僅僅是以史為主,將講授僅僅局限在藝術流派、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鑒賞上,課堂教學未免就顯得內容呆板、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在授課過程中增加趣味性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藝術家的生平及趣聞軼事等,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強記憶。再者,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補充一些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背景知識以及一些文化史的知識,尤其是神話、宗教、歷史、風俗等大量的文化資源。例如,在講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時候尤其是古希臘建筑,適當的增加一點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講歐洲中世紀藝術的時候可以講解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識;17世紀新興的小資產階級幫助藝術家實現了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尤其是神秘的達芬奇,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19世紀的工業革命則讓藝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什么樣的新生產力能推動人類歷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呢?等等。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史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授課生動有趣,還能橫向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笑聲中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另外,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平時多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資料作為教學輔助,如《故宮至寶》、《當紫禁城遇上盧浮宮》、《西方藝術史》等等,都是很好的輔助資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課堂上播放,每次播放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當然,藝術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激發學生興趣的表層,還要鼓勵學生進行有現實意義的對人文精神價值的探索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
2.“精”----以點帶面,深入研究
藝術鑒賞的講授內容自然不能離開藝術類型及其代表作的介紹。 然而, 在有限的課時內, 介紹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所有藝術類型及其代表作, 是不可能的, 很可能就陷于泛泛而談的空洞境地。學生學習中外藝術史得母的也并不完全是為了掌握全部的藝術史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所帶來的美感,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當代藝術環境下,要能夠對當代藝術作品進行獨到的解讀。如果只是一味從中外藝術的表層向學生講授大而全的知識點,學生勢必會產生單一、乏味、信息量過大的感受,從而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令他們喪失獲取知識的興趣,造成“相看兩厭”的后果。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藝術史料, 不能求全, 只能求精。因此,筆者認為中外藝術鑒賞的教學要用“以精帶面”的模式展開,結合學生的欣賞習慣,從一個小點開始深入挖掘,深挖深究,同時無需將所有的知識點都講到,而是注重學生的橫向知識面的拓展。要讓學生要學會對已有的知識主動發問、深思,更要追究知識的根源,把藝術向外拓展,進行資料收集,以科研的態度對待問題、解決問題。
3.“比”----單一講授與比較講授相結合
上世紀30年代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在柏林大學舉辦藝術史講座時,同時用兩部幻燈機給學生演示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然后討論它們在風格上的相似與差異。他的演講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吸引了大量的聽眾。“比較法”在現代教學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藝術史鑒賞課同樣也可以靈活的運用這個方法,既有“橫向”也有“豎向”比較:某個國家或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或是不同國家、民族、流派之間的比較。例如故宮博物院和盧浮宮藏品的對比和比較、中國的木建筑對應歐洲的石頭建筑、梵高的油畫和日本的浮世繪……通過分析對照彰顯各自的藝術特點。這種對比教學可以輕松的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加強學生的領悟力,同時也更系統更好管理。
4.“動”----理論與藝術實踐活動結合
中外藝術鑒賞教學模式長久以來都顯得單一、呆板,很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教學與實踐脫軌,學生思維得不到拓展與發散,終日里只是紙上談兵。由于中外藝術鑒賞課的內容知識涵蓋范圍廣,是一門綜合藝術課程,因此課程設置有理由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突出教學內容與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 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動一動”“看一看”“想一想”等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順應時代教育發展需要,鼓勵學生以課堂的內容為基礎,結合學到的知識,活化教學內容,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感,使學生由感性認識轉向理性認識,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我理解。學生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積累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對課程的理解,理論結合實踐會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也為以后的理論研究積累豐富的經驗。
5.“換”----翻轉課堂的運用
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學生只是作為傾聽者默默地在臺下聽老師在臺上高談闊論。這種長久以來固定存在的教學方法使的學生成為“靜聽者”。即便教師會在課堂上即興提問,大多數學生也是不會主動講出自己的看法,形成“喂養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近年來西風東漸,國外高校里已經頗為流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也進入了中國的一些高校,尤其是受到藝術類的課程的喜愛,原因恐怕也和藝術這個特殊的課種有關系。藝術本來就是個人內心深處情感的一種宣泄,因此對于一個藝術品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看法。當學生總是默默的坐在講臺下聽老師一個人在發表個人感言或是敘述已經成為定律的解釋時,再有激情的學生也會變得毫無感覺。而“翻轉課堂”正是打破了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角色互換”的游戲,當讓學生走上講臺當教師,變被動為主動,發表自己對藝術品的看法和感受,讓教師成為傾聽者時,課堂才真正的活躍起來。課前學生可以選擇教師布置的感興趣的課題,控制選擇學習、研究的方向和數量,而教師則會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總結知識,這個互動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探索答案,自己安排學習進度,甚至可以組團進行團隊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主動的去探究、摸索、尋求知識,其學習態度更為積極向上,并學會將所學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3 結語
中外藝術鑒賞作為一門提升個人藝術修養的課程是博大精深的,融感性和理性于一體。在當下各大院校大力倡導創新改革增加公選課減少必修課的教育背景下,我們如何才能有效的把中外藝術鑒賞課程的核心內容傳授給求知若渴的學生,而學生又能如何積極的接收我們給予的知識,如何讓他們開啟對中外文化、宗教、藝術的興趣大門,這都值得每位教師思考和探索。中外藝術鑒賞這樣一門藝術通識課程在不斷實踐、不斷改進的發展過程中必將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徐曉卉,《藝術史》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甘肅農業,2005第2期。
[2]王璟,高校中國藝術史教學方法探索,學園,2014年第35期。
[3]朱珂,關于《美術鑒賞》教學的一點淺見,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