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林
摘 要:互聯網與新媒體自身的兩面性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新時期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既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 互聯網;新媒體;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人類社會已進入全新的網絡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尤其是新媒體,不僅給人們獲取信息帶來了便捷,同時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新媒體自身的兩面性,為新時期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既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已成為目前中學管理的新課題。
一、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下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 新媒體深刻影響著中學生的思想觀念
近年來,廣大中學生把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接受社會信息的主渠道。80%以上的中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瀏覽新聞、獲取資訊,運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檢索,通過即時通訊工具進行網上聯絡和交友,參與網上討論、娛樂、購物活動等。各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思潮通過網絡即時傳播,其中一些帶有極端傾向的思潮,較容易被涉世未深的中學生所接受。網絡上的思潮雖然是在虛擬空間中發生的,但它所關注的每一個具體事件都來自現實社會。這些社會情緒和社會心理在四通八達的網絡上延伸、擴展,其復雜性和虛擬性比現實中的社會思潮更難以把握。
2. 新媒體深刻影響著中學生意愿的表達方式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新功能的不斷開發,新媒體對中學生意愿表達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迅即性、組織化和非理性,而且這三個方面相互交織。迅即表達是信息技術的固有特點。網絡表達的組織化傾向因中學生的共同興趣而起,他們對某一事件共同關注形成“同聲共振”。QQ群、MSN群、校園網BBS等,便是中學生意愿組織化表達的重要路徑。非理性表達尤為值得重視。由于網上信息體現出一定的“去中心化”的特征,缺乏主流引導,同時網上存在很多來自境外的背景不明的信息和思潮。大量的網絡信息使青少年在互聯網上一直是“看問題”“聽問題”,而不是“想問題”。很多現實中的事件往往由于網民個人觀點的集中表達,一些正常的情緒和一些極端化的現象被顯著放大,并上升到政治層面。這種放大效應既可能推動社會進步,也可能掩蓋了真相甚至危害社會安定。如果非理性表達再與組織化、迅即性結合起來,可能會對中學生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3. 新媒體深刻影響著中學生的聚集方式和動員方式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開放、平等、自由等特點,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因而吸引大量中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社交類網站已成為中學生網上集中活動和聚集的平臺。隨著網民聚集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信息技術的提升,中學生網絡自組織開始涌現,發展迅猛。這些自組織主要通過網絡或手機聯系和組織活動,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學生的交往模式和群體參與模式。部分網絡自組織將網上行為與線下行為相結合,不斷向線下發展,常常“以虛帶實”影響中學生,具有很強的社會動員力和行動力。
4. 互聯網與新媒體自身的弊端摧殘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2004年12月,13歲的少年張蕭藝因網絡游戲成癮,不能自拔,痛苦萬分,從24層高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蝕他們的心智,摧殘他們的斗志,引他們走向黑暗的深淵。同樣,手機在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在課堂、公交車上,甚至在廁所內我們都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手機不離身。對手機的過分依賴造成了部分中學生情感冷漠、自閉、焦慮,使不少中學生成為“手機綜合征”的受害者。
5. 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下學校管理、監督難度大
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中,我們掌握著信息傳播的主導權,可以將有害信息剔除出去,以先進的思想、主旋律的聲音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思想道德教育。但網絡和短信是一種強調個體的媒介,其傳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隨意性,對其信息傳播的管理,監控難度很大。此外,很多人生活在虛擬世界中,思想波動性大,道德意識、階級意識,甚至國家、民族意識淡化。正是因為這種無序化和缺乏有效監管的信息傳播所產生的危機,往往會使青少年生活在虛擬的“自由王國”中,從而加深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深自我主義的膨脹,尤其是其所帶來的內容庸俗、不健康的節目往往導致青少年精神上的荒蕪,加之未成年人可塑性較強、辨別是非和自控能力較差,往往會深陷其中而無力自拔。
二、互聯網與新媒體給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1. 新媒體突破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時空界限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囿于時空,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如課堂教學或專題講座等。而新媒體沒有時空界限,是交互式的遠程信息交流,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傳播途徑。
2. 新媒體環境創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傳統意義的思想道德工作速度慢、周期長、效率低。而新媒體特有的信息集成性、雙向交流和可選擇性,為教育提供了極具特色的環境,真正實現了暢所欲言。同時,新媒體還可以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形成協同學習的模式,雙方在教育過程中地位平等、民主。再者,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和真實性并存的特性,能克服師生見面時所產生的掩飾和逆反的心理,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心態和思想。
3. 新媒體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依托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和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等優勢,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體,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吸納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進行繼承與創新,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大規模地、主動地、快速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而無須受制度、體制和其他繁瑣程序的制約,從而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空前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4. 新媒體有利于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自主性
在新媒體上,受教育者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信息,在主動的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覺聽覺內容的過程中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和不斷提升。這種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使受教育者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與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增強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
三、如何在互聯網與新媒體環境下對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1. 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正確把握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思想引領規律
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學生在更大的層面上實現了信息選擇與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面對中學生激進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觀點時,如果不尊重或不能準確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規律,不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會激化。因此,在新的環境中開展中學生思想引領工作,要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改變傳統思想教育中重理論“灌輸”而形成的教師主體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實現教育角色的轉換,不再是直接告知其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幫助中學生學會信息選擇,認識和分析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積極鑒別紛繁復雜的信息,引導中學生積極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以平等的方式豐富教育形式,并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規律,力爭做到二者辯證統一,為我所用。
2. 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教育功能,努力營造文明有序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盡管中學生主體的學習時間是不準接觸網絡、手機的,但在當今的高速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和時空限制。全社會浸透式的立體影響很難將中學生隔離于這一切之外。既然一切不可回避(其實也不應回避),那我們就應主動占領這一片新領域。在網絡世界中,博客、MSN、BBS等嶄新的信息傳播平臺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交互性和多元性,對中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也為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因此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體,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進行繼承與創新,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大規模地、主動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而不應首先顧及制度、體制和其他煩瑣程序的制約,獲得突破性的改善,從而為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途徑多樣、交互便利的新平臺,提高了其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新媒體技術使德育工作者能夠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新媒體上的資源極其豐富,門類齊全,能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提供很多新知識和現實材料,學校德育工作者能夠很快搜集和整理到典型范例和案例,并將它運用于工作中,大大增強了思想引領工作的效率。新媒體技術的這種特點和優勢為中學生思想引領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條件。
3. 大力加強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思想教育工作者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熟悉工作規律,又能較好地掌握新技術、熟悉新媒體文化的特點,對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大幫助。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意識到新媒體技術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的便捷和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時掌握主動性,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媒體背景下的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4. 建立健全校園使用新媒體信息的規范化以及輿情引導工作
在校內使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工作時,要注意原材料的選擇、加工、效果反饋等細節工作,定期總結,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一套適合本校校情的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避免簡單化、隨意化、隨人操作等不規范現象。在學生自己使用音樂、網絡、手機、動漫等新媒體手段時,教育者不可能全程監控,在一把雙刃劍上行走如何做到揚利抑弊?只能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時熏陶其主流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取向,以輿論引導的方式使其自己生長出一個自我“保護盾”,保證其通過新媒體途徑自由地、多方位地攝取各種營養。
(作者單位:湖南省宜章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