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平+佘蘭

[摘 要]目的 探討PDCA循環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教學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4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2個班共120名學生,將其分為實驗組(60人)和對照組(60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PDCA循環教學法,內容完成后通過測試比較兩組學習成績。結果:實驗組學生各階段及期末考試成績組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PDCA循環教學法應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期成績,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PDCA循環教學法;內科護理學;探討
PDCA循環教學法是應用科學程序,包括計劃階段、執行階段、檢查階段、處理階段。最先由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一門臨床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是臨床各科護理學的基礎,發病機制復雜多樣,目前PDCA循環教學法已應用到外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等教學中,教學效果顯著。筆者在十余年的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發現通過PDCA循環教學法應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中,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績也顯著提高,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4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學生兩個班,共120名,年齡18~22歲,隨機分為實驗組60名和對照組60名,入校時成績、一年后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學年實驗組采用PDCA循環教學法,對照組采用采用傳統教學法,其中教材、教學內容相同,由同一名教師授課。
2.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式教學法,實驗組分為四個階段采用PDCA循環教學法。
(1)計劃階段。計劃階段主要了解學生目前現狀,做到有的放矢,在學習內科護理學前已學習了人體結構學、生理學、病理學、健康評估等醫學基礎課程,為內科護理學的教學打好了基礎。緊扣護士執照考試大綱要求,把握好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制定目標,教研室組織每周1-2次集體備課,及時修改課件和教案,對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集中討論,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
(2)執行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通過案例引入、多媒體課件教學、適當配有掛圖、視頻等方法增加趣味性,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通過簡化、分解以達到教學目的,并通過在課堂中邊學邊練,強化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遇到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做到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課后遇到問題,通過短信、QQ、微信等方法及時加以解決。
(3)檢查階段。每次課前發3—5分鐘對上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問,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將檢查結果計入平時成績;每次下課前用5-10分鐘,強調重點難點知識,并結合護士執照考試大綱要求,選取歷年真題非常有代表性內容進行考核,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鞏固;每一個章節上完,進行小測試,每學期課程結束后進行期末考試,綜合成績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占60%,階段小考占30%,平時成績占10%。
(4)處理階段。階段學習完成后,收集學生信息,對老師進行評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遇到問題及時反饋,加以改進,從而不斷提高《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
3.統計學分析結果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根據成績進行比較,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1.
三、討論
通過采用PDCA循環教學法,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根據教學和考試大綱要求,從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等階段結合實際情況,及時總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錯的地方,及時加以提醒,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分解簡化,并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本研究通過采用PDCA循環教學模式和傳統式教學模式進行對照,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趙麗紅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通過PDCA教學法的應用,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思想,規范教學管理。PDCA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變教師由教書(以講解書本知識為主)向教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轉變,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書香,PDCA循環在護士長管理知識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5C):1390-1391.
[2]張淑愛,內科護理學[M].第2版,西安,第四中醫大學出版社,2011:1.
[3]應華,呂芳菲,PDCA循環在國內護理學領域應用的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1A):83-84.
[4]趙麗紅,趙小平,張麗芳等.PDCA循環法在護理學基礎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9):104-106.
作者簡介:曹建平(1979-),男,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醫師,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