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
【摘 要】“互聯網+廣播”,不是“廣播+互聯網”,這就要求廣播主持人絕不是簡單地把廣播的直播傳送到網絡,也不是簡單地開設網站,開辦公眾微信和微博,廣播主持人不能只擔當內容的“輸送者”角色,而是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擴大或新增加自身的“互動性”、“伴隨性”、“應急性”、“回聽性”、“點播性”等,成為新媒體競爭下的權威引導力,情感訴求人,有效信息創造者。
【關鍵詞】互聯網+廣播 播音主持 應急能力 伴隨性 互動性
在面對數字化進程的今天,廣播電視媒體遭受很大沖擊,面對幾百家電視臺、電臺,觀眾與聽眾有了更多選擇。在資金運營、人才儲備、技術支持等方面,國家級、省級衛視是有絕對優勢的,地方臺的市場被一再打壓。除了廣電市場的內部競爭,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對抗也幾乎是不戰而敗的,報紙、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和視聽率如斷崖式下降,傳統媒體的未來岌岌可危。
一、“互聯網+廣播”,強化主持人的應急作用
在傳統媒體中,能夠對預知、未知的事件實現即時的插播和直播的只有廣播。廣播主持人用一部手機,采、編、播在現場一次性同時完成,報道與發生的事件同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的一切通訊、交通中斷,地震災區急需了解外部信息,外界也急需了解震災的具體情況。在這種條件下,電視媒體就只能先輸廣播了。而在道路受阻的情況下,紙質媒體的運輸也非常困難。
如今“互聯網+”讓廣播主持人的應急能力再次提升。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紛紛開創APP和公眾微信,這樣可以直接把信息嵌入到每一個手機終端上,APP和公眾微信可以把突發應急事件,廣播主持人通過音頻、圖文、視頻等方式直接推送給用戶,“互聯網+廣播”把廣播主持人的突發應急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
2015年9月11日14點,營口蘭旗機場開始試飛,營口交通文藝廣播除了在飛機試飛開始時通過電話連線進行現場回傳外,還在試飛的同時,FM95.1的主持人就通過公眾微信平臺第一時間把現場的采訪同期聲、照片、文字等推送到萬名微信用戶的手機上,短短一天內,點擊閱讀人數突破5萬,上千條網友評論接踵而至,“互聯網+”提升廣播媒體的突發事件報道能力。
2016年6月30日下午,沈陽忽然天降大暴雨,多條路段積水嚴重,路面上車輛緩行,行人雨中狂奔。作為城市主流新聞媒體——沈陽新聞廣播在《新聞晚高峰》直播期間實時報道雨勢情況,并連線多點位記者,全面呈現沈陽全地區的積水情況。同時,沈陽新聞廣播公眾微信、新浪微博也將直播間內外情況實時報道更新,聽眾和網友也在通過網絡把自己身邊的情況以圖文形式發到直播間,新媒體對海量圖文資料進行匯總,再集結發布,讓聽眾全面了解各方面信息,彌補了廣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短板。
二、“互聯網+廣播”,強化了主持人的伴隨性
當其他媒體都急于爭奪人們眼球時,廣播解放了聽眾的眼睛與手腳,邊聽廣播邊做其他事,聽眾在獲取信息和娛樂同時得到了極大的自由。
1993年前,通過網絡收聽聲音對于大多數網友來說還是一件陌生而遙遠的事情,但在1996年12月15日,珠江經濟廣播電臺建立網站,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可以在網絡上播出廣播節目的電臺。
如今,在網絡廣播APP的行列里,喜馬拉雅FM、蜻蜓FM、新浪微電臺等異軍突起,這讓原本只能通過FM、AM收聽的方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比如,上海廣播電臺針對股民推出“第一財經廣播”,股票專家實時分析大盤走向,主持人實時播報大盤現狀,在收音機攜帶不方便、音質不好的當下,上海廣播電臺自己研發了“阿基米德FM”APP,直播上海廣播旗下的各套廣播。這也更加方便辦公室職員,他們可以選擇用手機和電腦聯網來收聽節目,只用耳朵聽,解放眼睛和手腳,可以選擇邊工作邊聽節目的方式關注廣播。
如今全國而言,除了“阿基米德FM”之外,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依托全國領先的傳統電臺資源建立了“聽聽FM”,也讓城市電臺在網絡有了新的延伸。
迄今為止,廣播仍然是伴隨性最強的媒介,被稱為伴侶性媒介,其實,這種廣播主持人獨特的伴隨感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大都市中很多心靈孤獨寂寞的人群的需要。
三、“互聯網+廣播”,強化了聽眾與主持人的互動性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受眾已不再滿足于接受單向傳播方式和表現手段,廣播即時參與、即時回應的優勢明顯。主持人與聽眾的交談是在兩人互不謀面的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埋藏在內心的東西可以談得深一些。廣播實現了把網絡和移動電話短信完美結合。
2011年5月10日新浪微博推出的將傳統電臺與微博相結合的產品——微電臺,實現了PC、MAC、iPad、iPhone、Android全平臺流暢播放。微電臺的宣傳語為“邊聽節目,邊聊天”,這正體現著“互聯網+廣播”強化廣播伴隨性。通過APP留言、微信平臺,聽著廣播節目,聽眾與主持人、嘉賓可以直接對話。微電臺在直播節目的同時,顯示當前直播節目和未來播出節目的概況及主持人介紹,并提供定時收聽、錄音節目等多種附屬互動功能。
2016年開始,斗魚、映客、YY等全民視頻直播平臺的盛行,讓傳統廣播媒體的互動與伴隨性得到了視頻的補充支持。這些視頻直播平臺覆蓋了電腦端、iPhone、Android、iPad,讓廣播主持人直播過程能夠輕松看到。沈陽新聞廣播從2016年6月開始,把遼沈地區自辦節目收聽第一名的《星光夜話》推到了映客直播上,一時間近萬人登錄,邊聽節目,邊能看到直播過程,還能與主持人實時互動。同時利用直播軟件“彈幕”的設計,讓互動變得更加隨心。視頻直播,讓廣播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性發揮到了極致。
全國廣電系統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北京交通廣播在上午開設互動汽車節目《汽車天下》,是一檔主持人針對聽眾開設選車服務,從主持人服務一名聽眾轉變為服務廣大聽眾,在輕松、愉悅、幽默的氛圍下,由一名聽眾代表和廠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砍價,最終獲得最大程度的優惠。同時節目中,主持人號召大家幫助大家,由聽眾為選車人推薦候選車型,并由聽眾通過微信、APP等方式進行投票,幫助選車人最終圈定車輛。endprint
四、 “互聯網+廣播”,讓主持人節目新增回聽性和點播性
和紙媒相比,廣播轉瞬即逝,聽覺傳播效果有一定不確定性;聽眾收聽廣播要適應線性傳播程序,有一定被動性。傳統廣播聲音過耳不留,聽眾稍不留神,就可能聽不清、聽不懂,廣播傳統傳輸的這一缺陷使聽眾很難對某些信息留下深刻印象,聽眾尚未聽清楚、聽明白,可能聲音就已經消失了。
同時,廣播聽眾在收聽節目時相對處于被動收聽狀態,聽眾決定不了什么時間聽什么樣的節目,只能適應廣播電臺的硬性編排。
與數百個電臺、DJ合作的蜻蜓FM,推出iOS和Android客戶端,提供全球在線新聞、音樂、經濟、娛樂、相聲、外語、教育、都市、體育、小說、故事、戲曲、交通等3000多個電臺頻道,以及主播電臺、有聲讀物、各類播客等點播內容。其中,24小時內廣播內容回聽,讓錯過的廣播隨時收聽,不再受直播限制,這樣的功能可以為廣大廣播聽眾打造跨地域收聽廣播的完美體驗,“互聯網+廣播”使廣播不再稍縱即逝,讓傳統廣播新增加了“回聽性”和“點播性”。
2016年1月起,沈陽新聞廣播公眾微信平臺開創“周末精彩回聽”功能,每周主持人們精選剪輯版節目上傳到微信上,在每周末發布,比如“自閉癥兒童特別節目”、“心中的雷鋒特別節目”等內容,讓聽眾回聽本周的亮點節目,彌補了落聽的缺失。
結論
“互聯網+廣播”,不是“廣播+互聯網”,這就要求廣播主持人絕不是簡單地把廣播的直播傳送到網絡,也不是簡單地開設網站,開辦公眾微信和微博,廣播主持人不能只擔當內容的“輸送者”角色,而是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擴大或新增加自身的“互動性”、“伴隨性”、“應急性”、“回聽性”、“點播性”等,成為新媒體競爭下的權威引導力,情感訴求人,有效信息創造者。
“互聯網+”是傳統廣播的救命稻草,抓住這根救命稻草,需要主持人敢于改革,敢于放棄舊有思想,要敢于接受新鮮事物,從節目內容、傳播形式上改變。當然,廣播主持人不要放棄傳統廣播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及時糾正網絡輿論中的負能量,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受眾。
【參考文獻】
[1] 董旸著 《廣播節目策劃與制作》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2]潘力、楊保林著 《困境與出路——新媒介生態下的中國交通廣播》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3] 曹璐著 《廣播新聞理念與實務創新研究》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5月版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