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中,以假想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為主人公,在愛彌兒的成長過程中對其進行以自然主義為核心的教育,這些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分期、德育方法等豐富的德育思想。本文就從盧梭的著作《愛彌兒》出發,淺析盧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并聯系當前我國的學校德育現狀,進一步分析其對推進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盧梭;道德教育;《愛彌兒》;啟示
盧梭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過他的著作《愛彌兒》反映出來。《愛彌兒》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在書中,盧梭以小說的形式描述了愛彌兒的成長過程并介紹了在這一過程中所采取的一些相應的教育措施,其中貫穿了他的教育理論,而這些教育理論中也就包含了其以自然主義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思想。所謂自然主義教育,就是遵循人類自然發展進程,尊重天性,并以此為指導確定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從而培養出身心健康、自然發展的道德人。盧梭在書中所貫穿的自然主義德育思想雖然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主義的氣息,但其中的一些德育理念仍對當今學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愛彌兒》中包含的自然德育思想
1.教育要遵循分期特點
在盧梭看來,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有序的自然過程,不同的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甚至同輩之間也各有差異。在《愛彌兒》中,盧梭提到:“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1]因此,盧梭將青少年的成長時間劃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樣四個階段,并針對不同階段的身心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培養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的。首先,盧梭將兒童出生到兩歲這個階段劃分為嬰兒期。這個階段嬰兒身體柔弱,需要外界的呵護與幫助,自我的滿足感是其情感的主要來源。而此階段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讓嬰兒自由活動,通過適量的體育鍛煉增強兒童體質,使其各方面的感覺器官得以健康發育。其次,三歲至十二歲則是兒童期。這一時期則是人生的第二階段,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得以開發并不斷發展,情感也逐漸復雜化,但并未進入理智化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在加強體育鍛煉的同時還要加強感官教育,幫助其積累初步的感性經驗。再次,少年期則是十二到十五歲這一階段。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和大腦機能顯著發展,思維能力提高,主要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盧梭主張用地理、物理等這類自然知識去進行智育,同時施教者要遵循此階段受教者的身心特點傳授有用且合適的知識。最后,盧梭將十六歲到成年這個階段歸為青年期。這一時期人的身心迅速發展,逐漸理智化,情感逐漸豐富化,并對社會關系有了意識,這時便可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培養道德品格。總之,盧梭之所以詳細劃分各個階段并闡述各個時期的特點與教育內容、方法,其實就是強調德育也要遵循人類不同時期的身心特點。
2.教育的目的是歸于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是善的,人也是善的,教育就應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使其真正“歸于自然”。他在《愛彌兒》中指出:“我們的這種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自然就是只合適于天性的習慣。”[2]也就是說盧梭主張順應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使其成為身體健康、心智發達而且情感豐富的人。而且這樣的人不是脫離社會生活獨處于自然的人,而是實實在在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能不受傳統和世俗的束縛制約,切切實實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他并不依附于任何固定的社會地位和職位,他能很好地適應所有的環境和境遇。在教育目的上來說,盧梭雖然主張歸于自然,但他認為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和諧發展的自然人和培養熱愛祖國的道德公民的雙重教育目標的統一,二者缺一不可。
3.教育方法要科學適當
盧梭認為培養有道德的人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則教育的結果很有可能與初衷背道而馳。關于教育的方法,盧梭有以下觀點:首先,強調道德實踐,而非一味的訓誡與說教。盧梭認為單憑口頭灌輸說教式的德育方法進行道德觀念的教育,一方面可能會使兒童難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錯誤觀念,違背原意脫離實際。所以他認為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實踐機會,這樣才能加深他們的記憶并使他們真正理解這些道德觀念,并憑借自己的判斷和對善的理解而去實踐這些行為,真正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重視榜樣的示范作用和感化作用。盧梭認為小孩子都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孩子會在施教者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下,逐漸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父母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此外,除了淵博的知識儲備,施教者還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擁有對教育的熱情以及關愛兒童的愛心,這樣才能以足夠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支持與信任。再次,反對灌輸式教育,給孩子留足思考的空間。盧梭主張應把思考的自由還給兒童。灌輸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進而影響教育效果。因此兒童教育的關鍵之處在于將判斷和思考的自由歸還于學生,讓其獨立思考、判斷,從而獲得更真實的體驗。
二、盧梭教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隨著國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重視,然而政策實施的效果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效果,現實中學生的壓力似乎還是有增無減。雖然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明令規定學校不準補課,可為了名校的目標和升學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依然不得不利用課外時間不斷參加各種培訓班或以請家教的方式鞏固學習。其次,由于升學的壓力,中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大多數學校的德育課程主要以書本知識的學習為主,很少組織安排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通過體驗和自我反省得到真實真切的道德感悟。盧梭撰寫《愛彌兒》所處的時代背景雖與當前的時空環境大有區別,但盧梭的某些德育思想對當下的學校德育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1.將“以人為本”貫徹到道德教育
提倡將“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到道德教育,其實也就是說道德教育的過程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盧梭強調教育最終目的在于歸于自然,因此道德教育要順應人性的發展,尊重兒童自身的成長規律。當前受應試教育這一教育傳統的影響,學校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或忽略,學校里的德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個性人格的發展。因而要使這種現狀有所改觀,就該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真正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的,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獨特性格,認真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及性格特點,為營造良好的人文育人環境而努力。任何施教者都不應該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青少年的看法、想法及感情,而應學會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所感所聞,進而逐漸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立場。
2.堅持“循序漸進”的道德教育
盧梭的分期教育思想啟迪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特點,堅持循序漸進的道德教育。青少年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其身心狀況和個性特征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就更要注意采取有區別的、有針對性的的德育方法。堅持循序漸進在當前我國的德育教育中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比如中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大多數學校往往只注重升學率以及高分數,而一味地讓學生死板地背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可能在學習之后并不會真正關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而到了大學階段,面對成年學生依舊會涉及一些文明禮貌、愛護公物方面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青年學生的抵觸情緒,讓其覺得自己仿佛仍在接受小學教育。其實到了大學階段,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日漸成熟,根據其掌握道德知識的基礎情況,可以對其加強概括性、思辨性的理論學習,增強對社會道德的認知與感受。因此,德育工作者在進行施教的過程中,正確科學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重視“榜樣示范”的德育作用
盧梭認為施教者的言行舉止對于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因此施教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首先,扎實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教師最基本的素養之一,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博覽群書、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更好地教育學生;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真正了解教育對象的所思所想,了解其個性特點,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有效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切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保證自己在課堂上的知識講授更具說服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除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要妥善處理同事關系以及家庭關系,提高自身社交技能,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從而更好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
4.加強道德實件優化德育效果
盧梭一再強調要讓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道德的真諦,針對我國說教式為主的德育課堂,注重道德行為實踐回歸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以說教灌輸式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往往會培養出言行不一、有知無德的道德畸形人,這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結合德育目標,根據青少年的興趣愛好組織一些回歸生活的教育實踐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身體力行中體驗和感知道德知識,提高道德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在當前的道德教育中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10年.
[2]楊建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學德育的啟示》[D],蘇州大學,2012年6月.
[3]王竹梅:《盧梭<愛彌兒>中的自然主義思想對少先隊活動課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5年3月.
[4]王宏君、程雨絲:《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我國小學德育的啟示》[J],教育與管理,2015年6月.
注釋:
[1]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10年.
[2]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10年.
作者簡介:陳海萄(1991-11),女,納西族,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