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廖東進
【摘 要】圍繞湖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我校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對接湖南省光伏發電產業,依托湖南省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平臺、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平臺,在校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課程體系、專業教學團隊、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課程資源建設、教學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促進專業內涵建設。
【關鍵詞】光伏發電技術;內涵建設;校企合作
隨著湖南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我省光伏產業人才需求巨大。2013年湖南省部分光伏企業在生產、管理、設備維護、檢測、光伏電站建設等崗位的專業人才需求巨大。據調查統計,至2015年,湖南省光伏產業對各類、各層次人才需求10萬余人,其中高職畢業生約7萬名。縱觀全國太陽能類專業的開設情況,我省儼然落后于全國其他各省太陽能類專業開設的步伐。因此,加快我省光伏專業建設迫在眉睫。我校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圍繞湖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主動對接湖南省光伏發電產業,依托湖南省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平臺、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平臺,在校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課程體系、專業教學團隊、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課程資源建設、教學管理模式等方面勇于改革與實踐,提升專業內涵建設。
1 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
1.1 校企深度合作體制機制還需加強建設
校企合作形式單一,管理體制還不健全,校企共建共管共營基地及協同科技創新等方面還缺乏良性運行的激勵機制。
1.2 高層次專業帶頭人培養還需提升
本專業是適應戰略性新型產業而開辦的新專業,缺乏既能掌握光伏行業先進技術動態及產業發展方向,又能掌握光伏企業人才培養需求,并且能夠帶領專業建設發展的省級以上專業帶頭人;聘請的兼職教師只能擔任部分專業課程的實踐指導,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和專業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提升,對專業建設的指導作用還需進一步加強。
1.3 專業教學資源尚不能滿足信息化教學需要
以課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數字化資源庫需要進一步擴充,職業標準庫和技能鑒定題庫有待進一步完善;資源庫的管理缺乏先進技術支持;資源檢索、信息查詢、資料下載、教學指導、學習咨詢、就業支持、人員培訓等服務功能不明顯。
1.4 教學管理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實施的教學內容調整機制還需健全;學生在合作企業學習專業課程的校企互認學分制還在探索中;校企共同實施的頂崗實習管理和監控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2 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
(1)在新時期湖南省“按照對接產業(行業)、工學結合、提升質量,促進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下,對如何明確光伏專業發展定位、構建與光伏產業職業技術崗位要求相適應專業課程體系,打造有湖南省特色的光伏終身職教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2)新時期湖南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以及光伏產業轉型升級,對如何在行業指導下,優化專業結構,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高質量培養光伏類專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
(3)當前湖南職業教育“從勞務輸出外向型發展向服務地方產業經濟轉變”,“從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的基本要求,對湖南光伏職業教育如何對接行業、服務行業、提升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3 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
3.1 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整合校企、校際資源,由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湖南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建成湖南太陽能技術推廣與產業信息中心、太陽能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完善太陽能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太陽能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委員會部門職責;建全校企“經費共籌、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以此打造湖南光伏人才培養基地,構建多方參與的對話協作機制、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及過程共管的社會服務機制。為湖南光伏產業升級提供保障,發揮光伏專業引領示范作用。
3.2 實施工學交替,分段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對湖南省知名光伏企業、行業協會等調研;在服務區域經濟、對接光伏產業的前提下,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組織模式,加大實習實訓力度;開展多方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促進學生畢業就業零距離對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工學交替,分段實施的325”人才培養模式;共同打造校內外GW級光伏電池生產及光伏電站建設基地,實現頂崗實習達到半年以上,生產性實訓比例占實踐教學總學時60%以上;按照光伏電池及光伏電站相關技術員崗位標準,全面實施雙證書制度,畢業生中級職業資格證獲證率100%,高級獲證率50%以上;建立以太陽能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委員會負責實施的多方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模式和畢業生信息反饋機制,提升辦學水平,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3.3 構建“課證融通、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
依托職教集團,分析光伏產業技術崗位群工作任務,剖析實際生產過程和工作流程,歸納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能力與素質要求,確定職業行動領域和專業學習領域,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主要課程,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及網絡平臺,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提高育人水平。校企共建基于光伏電池生產及光伏電站建設的“課證融通、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光伏產品生產與設計,光伏電站設計、施工、維護、管理人才為目標;建成以光伏電池生產及電站建設的模塊化知識點,以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為載體,對專業技術課程實施教學改革;充分利用職教新干線、移動數字化圖書館、風箏數字平臺、食指課堂數字平臺,動態更新教學內容,實現資源共享。
3.4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聘請知名院士、區域知名企業、專家,校企共同制定專業帶頭人培養方案,通過多種培訓方式提升教師水平;以課程負責人制實現骨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通過“傳幫帶”雙導師制度,由校內導師與企業師傅作為雙導師進行青年教師的培養;聘請湖南省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中的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由院士專家工作站推薦,聘用光伏類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有企業經驗的工程師擴充專任教師隊伍;通過差異化教師管理制度實現名師工程,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德技雙馨的省級專業教學團隊。
3.5 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
根據合作企業的主營業務及優勢,建設以校內參觀、實訓、生產,校外參觀、實習于一體的實踐教學條件。校內按實踐教學區、生產區、示范區進行硬件建設,使校內基地具備光伏技術實訓、光伏組件生產、光伏發電、太陽能應用技術推廣與研發、兩型校園示范等功能;校企之間建設3G實景教室,通過職教新干線網絡平臺進行聯接,實現將企業生產、科研、施工現場在學院課堂直播,學校的實踐教學由企業專家遠程指導;校外依據合作企業的主營優勢業務建設對應項目的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基地的硬件條件。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管理與建設中,引入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職業文化。
3.6 課程資源建設
依托湖南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及湖南省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在院士工作站院士、教授及企業工程師的全程指導下,對接光伏行業崗位群,以光伏電池生產與光伏電站建設為主線,按專業資源、課程資源、行業資源、培訓資源四類建成集專業教學與職業培訓于一體的教學資源庫;并以職教新干線為媒介,通過建設學院數字化教學平臺“食指”課堂,實現數字化教學,實施各類教學資源共享。
3.7 柔性化教學管理模式
以基于光伏電池生產及電站建設的分段式、多學期的雙導師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管理為主線,以教學運行管理、教學基本建設管理、教師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為主體,以教學研究與管理改革為核心形成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依托執教新干線等網絡平臺,建成以學生、行業及企業為主導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專業技術課程相對應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結合光伏光伏企業人才需求,建立實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課時的柔性化教學管理制度,并對考證課程實施學分互認;完善全程管理的考核制度體系;形成就業單位、行業、學生及其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
3.8 專業社會服務
聯合湖南省光伏產業聯盟、湖南太陽能職業教育集團及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依托湖南省光伏產業技術研發與信息中心、湖南省光伏技能鑒定中心,提升光伏應用技術研發能力與技術服務水平,通過完善太陽能應用技術研究所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激勵各事業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服務“三區”,為湖南省提供光伏技術服務、光伏特種行業職業培訓與鑒定、光伏電站建設、光伏產品開發與生產、兩型校園示范、光伏產業信息服務等多項社會服務。
4 總結
我校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專業整合校企、校際資源,依托區域光伏產業,主動對接光伏發電企業,在校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課程體系、專業教學團隊、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課程資源建設、教學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專業建設實踐,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質量、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提升了專業內涵建設和專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彬.專業內涵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1).
[2]牛耀宏.基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高職專業內涵建設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3(17).
[3]池哲萍.推進高職專業內涵建設的實踐和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06).
[4]朱有明.高職院校專業內涵建設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9).
[5]秦越華.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內涵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20).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