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炳榮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離不開學具操作,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性認識,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本文從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做了論述。
關鍵詞: 數學學具 理解能力 觀察能力 表達能力 想象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币虼诵W數學教學過程離不開學具操作,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眼看、耳聽、手摸、口講、腦想)進行感性認識,再通過動手操作學具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一、利用學具操作培養理解能力
二、利用學具操作培養觀察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庇^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參與下進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項基本能力。借助學具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學生對“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理解有困難,就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3cm、4cm、5cm、8cm的小棒各一根,選擇其中三根擺成一個三角形。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用3cm、4cm、5cm的小棒能圍成三角形,用4cm、5cm、8cm的小棒圍成三角形,但是用3cm、4cm、8cm的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用3cm、5cm、8cm的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仔細思考,直觀地感知“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同時進一步直觀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而不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培養。
三、利用學具操作培養表達能力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每位教師的基本任務。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語言表達能力差,這是現實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學具操作順序、方法等為學生語言表達提供豐富內容。在學生利用學具操作活動時,為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直觀操作之后,他們在頭腦中已形成一定的表象,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對直觀操作過程進行整理,組織好語言,把操作過程完整敘述下來。這樣教學讓學生既學會新知又提高言語表達能力。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讓學生通過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直觀感知它們之間的關系:1、平行四邊形是如何轉化成長方形的?2、拼成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么關系?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得出來的?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有條理的分析過程,學生經過組織語言,能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說清楚。可見操作學具促進了學生思維及語言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說理能力。
四、利用學具操作培養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崩脤W具操作的同時展開數學想象,往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因為圓的面積學生還不會算,有學生提出要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我就引導學生把圓平均分成8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然后把圓平均分成16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接著引導學生想象把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等,會發現什么?通過觀察和想象,學生都能想到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樣通過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想象,從而促進想象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學具操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具,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