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玉
摘 要: 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在教師引導下運用在精讀課中的學習方法對課文進行的自主解讀與探究,引導學生與課本、與作者進行自主對話。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思。
關鍵詞: 略讀課文 自主學習 《春酒》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是說教師要一改之前課堂上滔滔不絕、高高在上的主宰者為平等的指導者、幫助者、鼓勵者、合作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動求知者”、“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在教師引導下運用在精讀課中的學習方法把課文讀懂,并在學習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思。
那么,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對略讀課文的學習,其實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對課文的自主解讀與探究,引導學生與課本、與作者進行自主對話。下面我就以教學《春酒》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略讀課文進行自主學習。
一、閱讀題目,揣摩題意
一篇文章,題目是題眼,是解讀文本的關鍵,它是作者敘述的對象,表達的情感,論述的中心。讀前,我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都德《最后一課》,通過“我”上最后一課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法蘭西人的愛國熱情。《爸爸的花兒落了》標題有比喻意義,表面上寫爸爸種的夾竹桃花兒落了,其實是爸爸去世了,“我”長大了。那么,《春酒》寫的僅僅是春酒嗎?作者通過春酒想表達什么呢?激發學生的探求欲,讓他們帶著這個問題看文章。
二、理清思路,感知文意
依題意,學生邊讀邊概括各段的內容。第一段寫的是初一至十五“我”很受拘束,以及喝春酒給“我”帶來快樂。第二段到第四自然段寫的是“我”對母親釀的八寶酒情有獨鐘。第五自然段到第八段寫喝會酒。第九第十自然段寫“我”在國外如法炮制的八寶酒遭兒嫌棄,兒子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作者的感情也從回憶中快樂溫馨轉為現實中的悵惋和傷感。引導學生歸納作者圍繞春酒回憶了兒時故鄉的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三件事,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三、品讀語言,體會情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獲得閱讀美的享受呢?
我認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情感。一是要大聲朗讀,感知情味。語言魅力主要是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不朗讀,文字就是冰冷的、陌生的,不會讀的字也能一瞥而過。大聲朗讀,你就能讀出文中的語氣、語調、感情,讀出味道。《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琦君把濃濃的思鄉之情通過她那質樸的、如話家常的語言娓娓道來,課文中有許多細節寫得很有情趣,特別生動。我引導學生抓關鍵句中重點詞品文中細節,并指導他們朗讀。比如:有學生說文中的“其實我還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多回,已經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中的“偷偷”“好幾回”寫出了“我”喜歡八寶酒,我就問學生“偷偷”這個詞應怎么讀,她說要讀輕點,“好幾回”要讀重點。我就讓她再讀一遍,她讀準了。我也讓全班同學讀了一遍,感受“我”的調皮和酒的香甜。一女生說文中“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中的“巴結”“亮晶晶”寫出了阿標叔做事勤快、熱情助人的性格。我就趁勢引導她再讀此句,但是分別按一個“呼”兩個“呼”三個“呼”來讀,體會其中的效果。果然這么一讀,一位男生馬上就悟出:“老師,“呼呼呼”三個擬聲詞連用,他不僅點燃了煤氣燈,更點燃了人心,點燃了鄉民喝會酒不斷高漲的氣氛。”是啊,“得吃得喝,得了兩條印花手帕,開心得要命”的“我”,“兩頰通紅”的母親,吃酒劃拳的鄉民都醉了,真可謂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是抓住關鍵,比較品讀。我讓學生試著用“從?搖?搖 ?搖?搖句中?搖 ?搖?搖?搖詞,我讀出了?搖?搖 ?搖?搖”句式表達。一男生就用“我從‘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句中‘靠、點、舔這幾個動詞,讀出了可愛討人喜愛的小女孩形象”,我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刪掉文中的“一下”改為“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靠,用筷子點點酒,舔舔,才過癮”,讓他們讀一讀,注意揣摩其中的用詞,語氣語調,學生一下子就悟出了鄰里關系的和諧、鄉鄰對“我”的寵愛及“我”的調皮可愛。……朗讀可以引領學生快速走進文本的情境之中,把無聲的語言文字變成充滿情感的具體形象,深入體驗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豐富意蘊,從而有效實現作者、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品”,互動互進,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四、深思質疑,領悟主旨
于漪老師曾說:“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關鍵處的點撥會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品讀《春酒》時,能比較容易感受到春酒中寓含的民風民俗,童年的趣事,慈愛的母親。至于酒中寄予的思鄉、思親人之情因生活閱歷限制不易感受,這是課文的難點,在感知內容時要適時追問:“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內容,感受作者寓含在春酒后對童年、母親、家鄉的懷念。進一步感受八寶酒可以如法炮制,可是慈愛能干的母親,熱情善良的阿標叔,淳樸厚道的父老鄉親,那充滿稚趣的童年,喜慶熱鬧的春酒會酒,卻是再也追尋不到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結尾處作者感慨“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五、積累拓展,感悟練筆
在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嘗試將這份思鄉愁緒拓展到普遍的故鄉情結。為了調動學生的內心思緒,我以“故鄉就是母親在冬至時端出的熱乎乎的泥鰍粉干,香辣勁道”為例,要求學生課堂練筆,這是訓練學生通過一個具體的事物抒發對家鄉的感情,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法。學生就能把對家鄉溫馨的記憶傾注筆端,如“帶著太陽味兒的地瓜干”、“村口繁茂的老槐樹”“濃香四溢的草根湯”……最后引導學生就課上仿寫的句子拓展為一段話或一篇文,要求運用細節描寫,讓文章充滿情趣。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在精讀課中學到的方法自主閱讀,主要是按照整體感知——局部探究——拓展延伸的思路對文本進行解讀與探究,給學生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潛心入文,自由感受,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這樣就能達到“不待揚鞭自奮蹄,馳騁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