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得深刻,就要注重生活化教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指語文教學應注重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運用語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與陶冶性情、磨煉意志、完善人格結合起來,使語文成為生活的載體。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于漪老師所說的那樣,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fā)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青春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101-01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因此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呢?
一、回歸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觀察生活,讓語文貼近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再現(xiàn)生活,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jù)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的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
3、聯(lián)系生活、加強自身體驗。事必躬身親為才會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對課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加強生活體驗。通過身臨其境或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隨機采用“模仿——創(chuàng)造——遷移”模式,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導入的內容應貼近生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導入。語文課堂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語文導入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猜迷的方式導入,既能使學生喜聞樂見,又能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可以這樣導入:今天,我讓同學們猜一個謎語,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一天,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正在辦公。這時來了一個穿軍裝的年輕人,走到張老師面前有力地敬了一個軍禮后說:“張老師,我來看您了。”張老師抬頭一看表情很復雜,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記不起他的名字。正遲疑間,旁邊的一位老師想為難下他,問他的學生叫什么名字?張老師稍一沉思,笑著說:“還用說,他就是……”聽后,他的學生和其他老師都會心地笑了。但張老師并沒有說出他學生的真實姓名,同學們猜猜,張老師是如何稱呼他的學生呢?學生各抒己見,舉手回答。有預習的學生會答“最可愛的人”。對,張老師稱呼他的學生為“新時人最可愛的人”,為什么這樣稱呼呢?通過學習魏魏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同學們可以找到答案。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懸念設置法,比較引入法,依舊帶新等等,它沒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力求省時;講究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啟發(fā)性。
三、結尾聯(lián)系實際生活,激發(fā)興趣,加深鞏固
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開放、自由、靈活、闊大無比的空間,它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
參考資料:
[1] 劉曉偉. 消解與建構——對“教學回歸生活世界”論爭的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 2007(02)
[2] 楊 清. “生活世界”≠“日常生活”——走出語文教學實踐的誤區(qū)[J]. 語文建設. 2007(01)
[3] 王娟娟. 關于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反思[J]. 教學與管理. 2007(07)
[4] 陳 麗. 例談語文課的導入與學生情感的激發(fā)[J]. 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5年08期
[5] 郭麗福. 教“活”課堂 趣在其中[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