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118-01
我看見過一些政治老師大量使用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課堂上熱熱鬧鬧,讓學生目不暇接,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卻并不容樂觀;還有一些教師的課堂猶如一塘死水,導致學生對政治課失去了興趣,認為政治課就是“假、大、空”的代名詞。
毋庸置疑政治課需要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來實現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實現提升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在課堂上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只是少部分個性活潑、張揚的學生,還有大部分學生始終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包括一部分成績優秀、性格沉穩的學生。而且,這種現象隨著班級教學時間的推移似乎越來越嚴重。還有課改下的課堂氣氛的確要比過去活躍的多,但學生缺乏深入的思考,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更有甚者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往往還會使得教學時間不夠。
我認為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以足夠的自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需要對自由進行有效控制。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處理得當則可以促進教與學的效果;反之則可能從知識的獲得和課堂紀律兩個方面惡化教與學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掌握對課堂做適當的控制或調整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給予學生自由并不意味著學生的活動是任意的。離開了教師的正確控制,學生最終是無法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的,教師的主導地位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保證和前提。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提倡教師是一個咨詢者,訓練者和參與者,但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忘記自己是課堂的控制者,其主要目的是確保學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獲得。
再者,正如沒有絕對的自由一樣,同樣也沒有絕對的控制,怎么控制、控制多少都必須圍繞活動自由化后取得的效果最大化來進行。所以我想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就應該體現在對教學控制的適度把握上,我們可以采用活動前設立條件;活動中進行分組、暗示、鼓勵;活動后進行表揚與批評等方法,使兩類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認為政治課堂活動開展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直接實施者,因此,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活動有效性關鍵要看教師,教師的綜合素養直接決定著活動的實際成效。教師必須不斷優化各方面業務素質,堅持多讀書、多學習、多思考、多研究、多反思、多總結、多交流。在思想品德課堂活動的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所有行為的深入認識和分析,及時完善自己的活動教學行為。如我總結了自己在分組討論活動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后,就要求自己要堅持 做到開展分組討論時不坐著改作業,不離開教室,不花大量時間在某一小組上,不主動去糾正學生的言語錯誤這四點。
二、課堂活動要堅持易操作、易組織、強紀律的原則
設計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運用于初中生的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活動必須易于操作。繁鎖、復雜的活動必然難以組織開展。易操作原則要求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活動教學的可能性,要充分考慮學校及班級可能提供的條件,堅持周期短、投入少、涉及面小、條件準備易等一些要求。
組織開展課堂活動,目的就要調動學生全面參與,沒有大量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就失去存在的意義。故而在進行創意與設計時應把是否學生易于參與,是否能吸引多數人參與作為基本原則。
每一次課堂活動都應有一定的規則,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必須向學生明確活動規則,要求學生遵守一定的紀律,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養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課堂習慣。
三、關于課堂活動中小組討論教學的一些經驗
我覺得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討論的效益,那么,小組的規模就應最小不少于3個人,最大不多于5個人。若多于5個人,每個學生參與的程度就會降低,其結果是小組的效率減弱,每個學生的滿意程度也相應減弱。5人小組被認為是最理想的小組規模,更符合一般社會組織的特征,也不會形成相對封閉的小小組,少數派也得以堅持自己的意見,激發小組內的討論,又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教師可以安排性格內向、不善于主動發言的學生與性格直爽、能扮演提問者的學生同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組,因為組員之間過于熟悉很容易使討論變成閑聊;也不要把頑皮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否則他們的嬉鬧會干擾討論的進行。經過一段時間后,教師還得重新分組,以保持合作小組的“新鮮度”。
為提高討論的效率,不妨采用如下一些規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每個小組成員必須要參與小組的討論,這樣才能共享他人的認識,并且將自己的知識轉變為同學間共享的經驗;可以推舉出一位負責人,來保證小組討論的正常進行;可以設計一份小組討論活動個人貢獻自我評價表,以鼓勵和肯定個人貢獻,利于引導學生擔當好活動中的角色;盡量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安排未匯報的小組在下次課上匯報,或把成果整理出來粘貼在教室里讓其他小組分享。
四、學生前期準備
開展課堂活動,其中學生課前的準備階段是一個前提,沒有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如課前廣泛搜集、查閱工作,課堂活動開展則很難進行。
我想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在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前行的過程。希望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的課堂效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