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獨立學院教育轉型化發展,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原本就處于邊緣的傳統文化教育再次淡漠化。因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在獨立學院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認識獨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大學語文課程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途徑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育;獨立學院;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44-02
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和制度雖然是舶來品,但其核心精神與我國傳統“大學”教育是一致的。大學不僅是人才的集散地,更是精神的煉鑄所:創新思維、理性思考、社會關懷、人道主義精神等是大學教育在被教育者靈魂中種下的善果,啟蒙其思想,完善其人格,純化其心靈,使被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地發展,使其知識豐富、道德完美、人格高尚。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一、獨立學院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行為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1]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沒有這種精神靈魂的大學生對社會是無用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塑造大學生的精神靈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前期課題組針對所在獨立院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通過數據匯總與分析,發現:獨立學院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清楚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這源于其對傳統文化內涵所指的不明晰;絕大多數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是依靠網絡和電視等現代傳媒,但這種途徑會帶來一個弊端,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建立在他人解構的基礎之上,尤其是現代電視制作常常會因需要對歷史文化進行改動或虛構,這難免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錯誤的理解或認知;對于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思想,獨立學院學生了解的情況不容樂觀,可以看出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文化知識儲備有限。
在分析學生對傳統文化現狀的態度時,我們發現學生們有一個共識: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應當被保護的,是有責任去傳承和發揚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是喜歡傳統文化的,并表示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尊重的態度,想學習。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之一,有著不同于一二本院校的鮮明特點:首先,學生基礎較差,甚至有些中學的基礎內容都沒有很好地掌握;第二,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習慣不好,有的學生甚至有不良嗜好(如沉迷網絡游戲等);第三,缺乏自信,高考成績不理想,學生不能正視,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容易出現得過且過、松懈厭學等情緒。理想與現實出現了落差,加之沒有了高中階段家長和教師的嚴格督促,學生的奮斗目標出現了空白,對學習也逐漸喪失興趣;第四,學習態度不正確,學習目的性不強,自我約束力差,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第五,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有高考失利,入學后努力學習,立志考研的,也有被父母所逼,無奈坐進課堂的;有家庭經濟狀況非常優越的,也有靠自己勤工儉學湊學費的;第六,渴望得到認同,實踐能力較強。獨立學院學生頭腦靈活,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較強[2]。這些特點使獨立學院教育勢必與一二本高校教育出現很大的差異。
獨立學院培養學生多以實用型應用人才為目標,更突出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此使自己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故而,獨立學院大多選擇社會熱門專業辦學,較多地考慮生存所需,這使得獨立學院比較重視可以帶來實際效益的理工科教學,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更加形式化、漠視化。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高新學院是一所理工科為主的獨立學院,學校有本、專科專業36個,只有5個專業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一般只開設48學時;《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曾在2007、2008級藝術設計專業開設過,但隨著學院專業培養方案的修改,此課程不再開設。加之學生基礎較差,承載傳統文化的古典書籍很少有學生能讀懂,所以少有學生閱讀古典書籍,學校圖書館中的書籍也是以理工科或休閑娛樂類圖書居多。
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在獨立學院顯得尤為突出,當前獨立學院的教育重理輕文、重工具性知識輕道德養成、重外在功利追求輕內在文化涵養,傳統文化課程邊緣化,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師資配備等非常匱乏。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致使獨立學院學生顯現出較多問題:人文精神缺失、價值取向功利化、社會責任感淡化、堅毅誠信和團隊意識薄弱、心理素質欠佳、精神世界空虛、人格品質不健全……
獨立學院承擔著培養理論基礎較弱的大學生的任務。因而,在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是獨立學院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大學語文教學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大學語文教育又是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二者存在深層次的聯系。我國學者劉國正曾說過:“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存在緊密的聯系,大學生語文教育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播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意境是大學生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大學生語文教育應把自身的傳統文化沉淀,通過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學生,增長學生的文化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3]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曾說過:“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而這恰恰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四個層次。童蒙者是尚未進入學堂的孩子,他們學習語文僅僅只是背誦,知道一些詩句,這就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吟諷者是有了一定學習基礎的學生,他們學習語文時已上了一個層次,開始體味文學山水之樂,這就像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工作;中巧者因為有了一定的語文素養,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吟詠,而開始學習其中的妍辭麗句,開始模仿創作,使自己的文本艷麗多姿,這就像高中語文教學的工作;才高者就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艷美,而是轉向感悟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宏大母體,而這正是大學語文要完成的工作:帶領學生學會品評文學作品,感悟作品中人性光芒。
語文教育無外乎三個方面的內容: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前兩項內容是語言文化教育的基礎,文化的傳承是教育的一項重要目的,文化又是以文字和文學為載體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高尚的情操、至善的人格,通過研讀和體悟,可以提高欣賞者的文化修養,培養其高尚的人格,提高其道德素質。
大學語文以文學作品為支撐,多選擇古代和現當代的名家名作,這些優秀的作品涵蓋了人文、藝術、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彰顯了傳統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不僅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漢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禮儀修養,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大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激勵大學生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使大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走之路。
優秀的古典作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它會對大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行為指向產生重大的影響。“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民族氣節,“不為半斗米折腰”的個人信念,“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治國平天下”“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孝、仁、信、禮、智”的完美道德追求,“舍生取義”的重義輕利價值觀念等,這些優秀的品質能在精神上滋養當代大學生,使他們形成自強不息、遵紀守法、懂禮知禮、勤奮好學、仁愛包容的良好品格。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的可行性
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發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們中間的鄙俗作斗爭,并善于在人們中間找到好的東西;就是在人們心靈中喚起羞恥,憤怒和英勇,并想方設法使人變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4]這是因為文學即人學,它體現著作者身上的美好品質和深邃思想,當它與人們的情感達到共鳴后,自然就會感染欣賞者,使欣賞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內化。
大學語文課程涉及到孔子的《論語》,就不可避免要接觸到孔子的思想。孔子從“孝”出發,把“仁”作為其思想核心,提出了“仁者愛人”以及“忠恕”的原則,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依然是非常有用的;莊子的曠達泰然教會人們“物物而不物于物”;《離騷》展現了屈原為理想“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與堅定,“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尚人格,這種高尚人格激勵著人們在黑暗現實面前保持著高尚的情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保家衛國的精神等都會感染和激勵大學生們。所以,作為教師的引導者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這些內涵,讓學生在感知美的同時喚醒其對祖國、民族的熱愛,進一步激發他們為強大祖國而貢獻自己聰明才智的決心。
總之,大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能夠陶冶性情,給人以美感和愉悅的享受,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幫助大學生構筑高品質的精神世界、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傳統文化通過大學語文這種精神灌注、文化浸潤的教育,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而且將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許良英,趙中立,張定三.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
[2]楊睿,喬寶明.以學生為本位,因材施教——獨立學院分層教學改革的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32).
[3]王江濤.大學生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J].語文建設,2014(7).
[4]蔡儀.文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科專項)項目“獨立學院傳統文化教學課程體系建構與研究”(2013JK0268)研究成果之一;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校級教改項目“獨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