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權
摘 要: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教書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對于學生道德的培養,數學學科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可以被利用,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的結合點,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德育教育,做到兩者一起抓,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方可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 高中數學;德育教育;滲透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努力構建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課程體系。作為自然基礎學科的數學,將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數學與實際的聯系,更加注重數學的趣味性,也更加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找到德育的切入點,進行德育滲透,是我們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數學教材的例題、習題、注釋中,有不少進行德育教育有說服力的數學材料。因此我們要將數學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進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勵中滲透德育。所謂史料激勵法,就是運用數學史實、數學家的事跡激勵學生,促其積極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質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給學生講授二項式系數的性質時,我告訴學生,我國南宋時期數學家楊輝在他1261年所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就已經記載了著名的“賈憲”三角(后世人也稱楊輝三角),這是世界上最早給出 展開式中各項系數的排列,它比歐洲最早發現這個表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國古代數學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華民族自豪的。
2.在數據材料分析中滲透德育。教材中,有許多反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說服力的數據,有許多應用題是描述我國工農業生產及生活方面的發展變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對比,通過數據對比,反映變化的大小和快慢,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內容。例如,在給學生講指數、對數函數這一節內容時,我們可以聯系實際,搜集有關國民生產總值的題目,讓學生驚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從而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激勵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青春。
3.利用知識遷移滲透德育。數學知識具有思維性,抓住數學知識的廣泛含義,是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力途徑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運用數學知識對生活事物進行推理,會使原本直線型的教育變得彎曲、生動且易使人牢記于心,從而達到教育之目的。
4.利用多媒體技術滲透德育。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