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飛
摘 要:初中數學是一門思維形式復雜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遺忘以前的知識,所以,復習課就是學生不斷鞏固知識、歸納知識的過程,本文利用思維導圖優化數學復習課。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數學;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06-01
在教學過程中,復習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為了使課堂活躍起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運用思維導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思維導圖對于優化數學復習課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思維導圖是利用學生思維模式的缺陷和漏洞進行知識的復習構建知識結構,讓學生大腦中體現出知識的結構框架,在復習過程中減少困難和壓力。
一、思維導圖的特點
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Tony 創造出來的,它是建立知識結構的框架、組織思維的工具,它是對學生大腦的一個模擬,利用思維模式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一個框架的梳理,這種方式對學習數學這種思維性、準確性、系統性強的學科有很大幫助,它能將知識系統化,對在復習課上總結知識有很大幫助。
思維導圖是由一個樹狀的發散結構圖組成的,把所有的重要知識點體現在圖形中,它還包括學習的所有重要的知識點定義,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類型加一些例題,這樣學生會對此知識點有一個大概的思維輪廓,加深記憶。思維導圖其實還是有利用學生大腦進行思考,并不是一種捷徑,但對知識的總結是有很大幫助的。在復習課上,它讓大腦處在最亢奮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進行創新、思考,把知識倒映在大腦的中央圖形上,由數學中心主干向四周進行擴散,每個分支都由關鍵性的詞匯構成,一眼就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對于容易忘記的知識點,看一眼就能記起來,對于已經忘記的知識點,得到了關鍵詞就能找到重點部分,從而進行有效復習。
二、初中數學復習課中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的學科,初中生自控能力較差,讓他們對此學科產生興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發掘規律,組織成樹狀的知識結構點,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再調動學生積極性也就不那么難了,將學生的思維發掘出來,有利于思考相關問題。抽象的知識對于學生是有難度的,而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課的學習,會比盲目的復習更有效。
有科學家對初中數學的復習進行過調查、發現,無論是教師方面還是學生方面都有缺失。教師教與學生學不是很協調,教師教的方法與學生學的方式不搭調,導致事倍功半。一般問題出現在小結和復習課中,教師不了解學生什么知識不懂,學生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去系統復習;學生和教師都分不清楚習題課和復習課,總是認為復習課就要大量做題,只能在大量做題中發現規律,提升能力,但數學是一個系統性極強的學科,基礎性知識學習不達標,會導致以后學習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所以,教師要在復習課上,針對大多數學生,進行系統的復習,利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進行復習,既明確又容易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復習是一個學期學習的最后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學生一定要重視復習課,教師要把一些考試的重點在復習課上提示學生,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主導的作用,切勿本末倒置。
三、思維導圖對復習課的優化
心理學認為,數學學習的重中之重就是給學生建立一個數學思維結構。教師要在學期末,幫助學生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復習,引導學生有效率、重點的復習,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初中是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關鍵時刻,教師要積極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綜合性人才,教師要在教完一節知識后,進行小型的復習,知識的總結,建立知識結構框架,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建立起一個知識框架,使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所學知識。運用幾種方式對一種問題進行講述,多方位思考解題方式,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初中生處于叛逆期,數學是一門既敏感又枯燥的學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成了教師工作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闊學生思路。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開闊思路的最佳載體,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教師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系統復習的方式,每節課要進行小結,給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每章小結也要進行知識框架的構造,這樣的復習課,學生才能輕松面對。合理地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努力,從細節開始,堅持不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復習,并不是把復習課當成一種以練習習題為主的習題課,要以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為出發點,以基礎題型為主,把基礎定義和重點體現出來就達到了復習課的目的,這就是思維導圖帶給初中數學課的便利,教師要體會到思維導圖對學生提高成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強.利用思維導圖指導高中生數學復習的策略[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3).
[2]溫金燕.淺析思維導圖引入數學復習課的意義和實踐[J].學術期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