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偉 孟玲
[摘 要]現行的教育招生考試體制下,教師和學生在落實課程要求三維目標中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比較到位,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比較欠缺,未能發揮思想政治課所承載的德育教育功能。深刻剖析了當今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有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策略。
[關鍵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思想政治課 有效實現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58
新課程改革以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被教育專家、教師等頻頻提起。教學目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預期結果。三維目標的確定,可以為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機制等提供相關的依據,同時也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三維學習目標的確立,是教育本質的真正回歸。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內涵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含義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主觀需要的評價的反映。新課程中的情感目標不僅指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包括喜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
態度是指對某一客觀事物所持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新課程中的態度目標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求,新課程價值觀目標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類與自然的統一。
2.思想政治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內容
根據國家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現實情況,我國學者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的主要內容:生命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愛情教育,國情教育,民情教育,生態教育以及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內的心理品質教育。思想政治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2)熱愛祖國的教育,關心祖國命運,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3)熱愛人民的教育,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4)熱愛生活的教育,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5)做合格公民的教育,增強公民意識,關注社會,奉獻社會,誠實守信,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識。(6)熱愛集體的教育,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倡導團結友善的精神。(7)求知真理的教育,樂于學習,尊重科學,具有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精神。(8)培養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注重國際理解教育,熱愛和平,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學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1.當前,思想政治教學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考指揮棒的導引下,思想政治課教學已經和其他科目的教學無區分地融合在了一起,變成了為學生拿分,為教師正名的考試科目。這嚴重背離了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功能。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基礎上,對教育的根本性質和任務的新概括。它科學地回答了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樣在中學階段承擔主要德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課就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重要。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也就顯得非常必要。
2.當前,思想政治教學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的迫切性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同時世界的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而成了構建和傳播人們價值觀的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在這關鍵的節點上,不去宣傳、傳播我們這個社會所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可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會犯大的錯誤。
三、有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策略
1.教師和學生都要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
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充分地認識到自己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選擇對學習主體的示范性,也就是說教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教師要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習主體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這種嘗試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內化符合社會主流要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認知,從而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實現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建構,心中要有“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目標,并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地去認知、去感悟,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做。知識、能力教育如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亦如此。
2.要構建起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側重于樹立教師的“話語權”和權威,在這種關系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獲得知識,獲得解題技能。新課程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塑造。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構建起新課程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諧與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而有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3.轉變教學模式,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許多教師長期受凱洛夫“講解—接收”教學模式的影響,恪守陳規,不愿意接收新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需要遵循科學規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課堂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積累探索興趣,成功體驗快樂人生的過程。課堂不是炫耀教師墨水深淺的舞臺,而是展示教師與學生溝通藝術的擂臺。而且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還特別注重知識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關注基礎與發展的關系,注重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因為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表現為課堂上不僅要落實知識與技能這個基礎性目標,而且更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發展性目標。這些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魅力所在。
4.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運用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性,有利于信息溝通和共享,創造多種多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載體。比如常見的中學生辯論賽、中學生專題小論文評選、中學生時事與形勢講座以及開設網絡論壇等等,這些行之有效的實現載體要納入常規課堂,使學生在課程上學習到的知識內容、能力方法能夠通過這些載體升華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較高水平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知和行動。
5.巧妙地處理好教材、理論與活生生的現實、實際的關系
“理論往往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教師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科學看待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教師的高境界、高覺悟會換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較好實現。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