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寧
摘 要: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中學生籃球運動專項訓練要結合他們的生長發育特點,才能取得預期的訓練效果。核心力量訓練是近年來中學生籃球運動員訓練中常用方法之一,這種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法,既有利于保護籃球運動員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能。結合中學生籃球運動員訓練情況,分析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及具體訓練方法,希望對今后中學生籃球運動員培訓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核心力量訓練的關鍵點是人體軀干以及骨盆部位的肌肉,它是一種鍛煉小肌肉群的方法;在運動過程中,人體的軀干起到重要銜接作用,決定了身體各部位的發力水平;在籃球運動項目中,穩定的核心力量有利于促進運動員將身體各環節有機結合,實現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科學、有效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提高籃球運動的競技水平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
1.提升中學生運動員的身體素質
籃球運動對運動員的靈活性、速度性、敏捷性及平衡性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符合這些要求的基本前提是運動員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保證完成一系列的進攻過程。對于中學生籃球運動員來說,如果身體素質薄弱,可能無法完成整個比賽,導致攻防轉換失誤、投籃命中率不高等問題;通過有效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可增強運動員的身心素質,為他們補充能量,確保他們以最好的狀態參加比賽。
2.有助于鍛煉中學生運動員的專項力量
籃球運動的專業性與技術性決定了對專項力量的客觀需求,每個籃球運動員都應擁有協調、完善的肌肉群;而核心力量訓練則更容易達到籃球運動的要求,通過加強籃球核心力量訓練,使運動員的重心更穩,當他們在場地中發生身體部位的對抗,能降低身體失衡的幾率,并且在對抗中迅速調整重心,重新獲得平衡,保證籃球動作順利完成。因此,在核心力量訓練的影響下,既可促進運動員上下肢力量的協調傳導,也可保證身體平衡性,穩步提升運動員各項身體技能,積累專項力量。
3.提高中學生運動員的個體能力
在籃球運動中,很多技戰術都是通過起跳后在空中完成,所以運動員腿部力量非常重要,力量傳遞有助于籃球運動員完成各種軀干技術動作和上肢技術動作;核心力量訓練則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腿部力量,以此強化全身的穩定性與協調性,同時核心力量訓練還能激發中學生籃球運動員的爆發力,保證其運動的效率與質量。
二、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
中學生籃球運動員平時的訓練時間有限,因此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落實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目標,提高訓練的效率與質量。以下介紹幾種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核心訓練的有效方法:
1.懸掛訓練法
懸吊訓練主要借助吊帶的作用,將中學生籃球運動員身體的某個部位懸吊起來,訓練其平衡性;同時懸吊訓練還可確保中學生某個部位的肌肉強壯,提高肌肉協調能力,確保籃球運動中發出的各個肌肉群力量協調、統一,強化中學生的平衡力、爆發力與耐力。
2.器械訓練法
借助單腳轉盤、瑞士球等不平衡訓練器械,在反復訓練中激活中學生運動員的肌肉,放緩肌肉群的收縮速率,提高肌肉耐力;另外,肩抗杠鈴做半蹲動作,大小腿的夾角約為120度,達到最大重量的80%左右負荷度,每組訓練1-3次,完成3-5組后休息2-3分鐘;通過這種爆發式用力的訓練方法,可提高中學生的腿部肌群爆發力。
3.其他訓練法
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訓練目標來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對提高訓練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以往核心力量訓練的經驗來看,以下三種方法的效果較好:其一,單人支撐訓練。學生面部朝下呈平趴姿勢,保持身體的水平性,按照順時針做支撐移動訓練,每次做3組移動訓練,每完成一組,可休息2-3分鐘,再重復以上動作。其二,雙人對抗阻力訓練。這種方法需要兩名學生一起配合,以對抗的方式幫助對方鍛煉小肌肉群,如兩名學生面對面站立并手持籃球,互相發出推力,逐漸增強力量,每個動作持續約20-30s,每次做3組練習,可鍛煉身體的穩定性與協調性。其三,綜合專項訓練。這種訓練方法需要借助器械來模擬籃球比賽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對抗及身體失衡狀態,確保其在高強度對抗中免受干擾,做出標準的籃球動作。
由上可見,核心力量訓練對于提升中學生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能具有重要意義,籃球競技比賽除了考核運動員的技戰術以外,對身體素質也提出了較高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幫助運動員完成各種高難度技術和復雜的動作,保障籃球防守的質量,創設更多的進攻機會,使運動員在比賽中占據主動權,提高獲勝幾率。對于中學生籃球運動員來說,他們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身體發育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核心訓練方法,提高中學生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為參加籃球競技運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瑞君.試論籃球核心力量訓練的相關因素[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1).
[2]李永.核心力量訓練對籃球運動員作用的影響和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