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格秀
摘 要:問題學生的產生是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問題學生進行一定的德育,從而使其進行轉化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教學經驗為依照,以教學中的德育案例為例,簡要探討一下教師應該如何轉化問題學生。
關鍵詞:問題學生;班主任;德育
“問題學生”是我們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類學生,如何對其進行教育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遇到過很多被大家所認為“無藥可救”的“問題學生”,但是實質上對這些學生,只要我們認真細致地去進行一定的德育,他們就會發生一定的轉變,而在這期間,我們班主任該做些什么呢?筆者希望通過下面的案例來進行簡要說明:
案例:
我們班原先有一個學生,小張,她在剛入學的時候,學習等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她上進心強、學習勤奮刻苦,所以她的成績從入學以來就一直處于班級的前十名。但在九年級上學期小張發生了一些變化:小張變得對學習自暴自棄,甚至開始了早戀,她經常以各種借口請假,嚴重的時候甚至曠宿。看到小張的轉變,作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曾經多次找她談心,也曾把她的家長請到學校進行一定的溝通,但最后都收效甚微。每次和她談心的時候,小張也很聽話,但是并不肯說任何心里話,只是在那里點頭,所以實質上也沒有起什么作用,隨后又會出現曠課等情況。原本一個好學生一下子變成了“問題學生”,我真的是心急如焚,因為我知道其實她是一個內心善良的姑娘。我后來進行了家訪,才得知她的父母離異了,小張受到來自家庭與學校一些同學的刺激,所以才發生了如此的變化,這樣,我找到了小張出現問題的原因,對小張進行一定的德育,最后經過一番努力,使小張又回到了最開始那個好學的好學生,后來小張經過努力還考取了市重點中學。
透過此次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心理比較敏感、脆弱,所以在面對一些生活的突變的時候,容易受家庭以及社會的影響而使自己的心理以及行為偏離常態,最后變成了我們所說的“問題學生”。筆者認為要轉化這些學生,我們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心理學角度
我們要重視心理學在德育中的應用,作為班主任,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德育正常發展。從上面的德育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要積極了解他們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對其進行全方位分析與交流,找到他們出現問題的關鍵點。然后再和他們的父母合作來轉化“問題學生”,對于小張來說,要讓她感受到父母對她關愛的態度是沒有變的,讓她繼續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過程中,教師以及同學對她的關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班主任,當我的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我會堅持不懈地與他們談心交流,用自己的耐心去影響他們,感化他們,鼓勵他們打開心扉去發現生活的美好,鼓勵他們去努力拼搏。這種從學生心理上的關懷對于學生的德育是非常有效的。我們這種關懷能夠使學生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社會學角度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在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社會學的應用,尤其是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在德育中的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上述德育案例中,我并沒有和小張發生沖突,但是這種風平浪靜對于解決問題也不利,筆者在十七年的教學過程中多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對于“問題學生”的轉變并沒有產生什么作用,因為筆者所說的話并沒有觸動學生的內心,這樣反而會導致學生有更大的心理沖突,導致問題的惡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利用社會學的一些手段使學生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懷,使學生與社會進行一定的交流,使學生從社會學的角度受到一定的德育,從而使其變成德育健全的學生。
在對問題學生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班主任該如何轉化問題學生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17年的任教經驗總結出以上兩點,總體來說,筆者認為我們在對“問題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愛,感受到我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去規勸他如何更好地發展,只有這樣,我們在進行德育的時候,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與我們發生共鳴,才能從行為上遵從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將“問題學生”轉化為“三好學生”。
參考文獻:
[1]蘇建超.讓遲開的花開得也燦爛:淺議學困生的轉化問題[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2).
[2]周瑞仙.有愛就有希望:談家校攜手轉化問題學生的策略[J].教育藝術,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