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張忠民


摘要 在安康市進行鮮食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結果表明:所引進的10個特色鮮食玉米在安康市都能種植,表現出了抗病、高產、質優的特點。從產量表現看,以bm800,綠色超人,bm488,脆王,斯達204最好,表現穗大、粒多、粒飽,產量高等優勢,在試驗中名列前5位,建議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但鮮食玉米的不足之處是分蘗較多,小穗較多,需經常撥除。
關鍵詞 鮮食玉米;新品種;引進;比較;陜西安康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038-02
鮮食玉米又稱果蔬玉米,含有較高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糖等營養物質,口感鮮嫩香甜,在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為推進全市富硒特色產業的發展,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安康市對鮮食玉米新品種進行引進對比試驗,效果較理想。現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安康市漢濱區恒口鎮集中村某農戶承包地,占地0.33 hm2。試驗地前茬作物為蔬菜,地力水平中等,排灌條件較好。
1.2 試驗材料
供試鮮食玉米品種為綠色超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提供)、斯達31(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提供)、密甜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提供)、天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提供)、斯達204(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提供)、摩甜502(美國hm摩根種業公司生產)、脆王(美國hm摩根種業公司生產)、bm800(美國先正達種業公司生產)、bm350(美國先正達種業公司生產)、bm488(美國先正達種業公司生產)。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10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綠色超人為對照(CK)。未設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33.34 m2。2015年6月5日播種,用種量15 kg/hm2,底肥用54%(18-18-18)史丹利復合肥750 kg/hm2,播種密度為4.8萬株/hm2。播后10 d用50%乙草胺除草劑1 500 mL/hm2對水900 kg/hm2進行土壤封閉式除草[1-6]。五葉期追施46%尿素150 kg/hm2,及時拔除多余分蘗、小穗,只保留主株主穗15個/hm2。
1.4 調查指標
2015年8月20日采收鮮玉米,每個品種按棋盤式五點取樣,每點取樣20穗(株),共取100穗(株),剝除玉米苞葉,稱 其鮮重,計算平均產量。在整個生長階段,對田間可能發生的玉米螟、地老虎、青枯病、大小斑病[1-5]、莖基腐病和玉米分蘗及小穗生長情況進行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鮮食玉米產量比較
如表1所示,從產量來看,所引進的10個特種鮮食玉米品種,在安康市種植表現都較好,平均單穗鮮重都在267~344 g之間,折合收鮮穗12 816~16 512 kg/hm2,在8月15日的觀摩品鑒會上,與會者對其生食、熟食進行品鑒,水果型玉米因其籽粒飽滿、果穗大、果皮柔脆、香甜軟滑、甜味正[1-3],贏得好評,黑糯玉米熟食糯中帶甜,柔軟細膩,口感好,黑色鮮亮很受歡迎。
2.2 不同品種鮮食玉米農藝性狀比較
如表2所示,所引進10個特種鮮食玉米,生育期在82~87 d之間,株高在190~241 cm之間,穗位高在75~114 cm之間,穗長在18.5~25.2 cm之間,莖粗在2.41~2.70 cm之間,穗粗在3.9~4.6 cm之間,穗行數、行粒數分別在14~16行之間、40~46粒之間。不同品種之間差異較大,口感分4種類型(糯玉米、甜糯玉米、超甜玉米和水果玉米)[1],顏色分4種類型(黑色、花色、黃色和白色)[3]。
2.3 病蟲害及分蘗小穗調查結果
如表3所示,玉米螟發生較輕;由于前茬作物為花卉苗木地塊有部分殘留蟲源,導致苗期有少量地老虎發生;基本未發現其他病害。所種10個鮮食甜糯玉米都表現分枝多、小穗多[1-5],一般有2~3個,個別有3~4個,每株還有1~3個或2~3個小穗,對主穗生長影響很大。鮮食甜糯玉米的不足之處是需拔除多余分蘗和小穗,以保主穗,此舉費工費時。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所引進的10個特色鮮食玉米在安康市都能種植,表現出了抗病、高產、質優的特點。從產量表現看,以bm800,綠色超人,bm488,脆王,斯達204最好,表現穗大、粒多、粒飽,產量高等優勢,在試驗中名列前5位,建議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所引進的10個鮮食玉米均表現抗病,高產,缺點就是分蘗較多[1],小穗較多,需經常拔除以保主莖主穗,此舉費工費時。
4 參考文獻
[1] 殷兆霞,張忠民,劉紅星,等.特色鮮食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研究初報[J].蔬菜,2015(4):16-18.
[2] 江照平,張忠民.甜糯玉米不同密度栽培試驗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148.
[3] 徐勇,劉金波,徐福海.我國鮮食玉米的推廣及產業化發展[J].當代蔬菜,2006(12):4-5.
[4] 于錦梅,徐福海.我國鮮食玉米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7):241-242.
[5] 劉正.鮮食糯玉米品質綜合評價方法的探討[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32-36.
[6] 汪黎明,孫琦,孟昭東,等.我國鮮食玉米育種現狀及進展分析[J].玉米科學,2005(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