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敦強
【摘 要】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通過“預習”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重視預習中的個體差異,強化訓練,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采取以教師指導為主、以小組形式為主、以學生個體為主、以創造性為主、誦讀預習法、對作者的預習等方式。課前預習的指導原則是尊重學生自主性、內容要“具體化”、動靜結合等原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方法研究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預習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實際教學中,通過“預習”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重視預習中的個體差異,強化訓練,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不失為一個良策。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
學生課前閱讀作為一種良好的修養和習慣,需要堅持不懈來養成。常言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好習慣需要下真功夫。
一、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
(一)常規預習
常規預習,即學生上課前,都必須解決讀、畫、查。
讀:學生自讀,基本達到熟練、連貫,對于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畫:讀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徹的字、詞、句、段畫出來。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將畫出的疑點結合課文嘗試解答,這些要求是學生每課前必須預習的,不必老師布置。老師只要作一些檢查測試,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就可以了。
(二)重點預習
重點預習,即根據所學課文的不同體裁和知識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除常規預習外,老師要在課前對學生布置自己去探討解決一些問題。比如:講《梅花魂》一課前給學生布置如下預習題: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②說說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③梅花雖是有名的花,但為什么說“梅花魂”呢?④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⑤課文是怎樣來表達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的?⑥“梅花魂”的內涵是什么?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⑦本文為什么以“梅花魂”為題?說說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預習的開始,布置的問題簡單些,隨著閱讀的深入,提出問題的難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文,這樣學生就能通過預習逐步掌握各類文章的規律,進而提高自學能力。讓他們先扶著老師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學之路。
二、課前預習的其它方式
(一)以教師指導為主的預習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的鼓勵與引導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的意識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以至一生。筆者感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首先是教師自己要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重點篇目的課文進行認真地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題。其次是注重課堂上的檢測與落實,避免“雷聲大雨點小”的不良習慣,做到“擲地有聲”,落實到位。
(二)以小組形式為主的預習
經過一段時間由教師指導形式的預習,學生逐漸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這時就要轉入新的形式,讓學生以自愿組合的方式,根據習得的方法,一起預習,互相影響、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靠“組織力”形成預習的濃厚氛圍。
(三)以學生個體為主的預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指導、同學合作預習是個體預習的基礎,學生經過了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對預習也摸出了門道,在課堂上也嘗到了預習的甜頭,漸漸地把預習作為一種興趣、一種需要而習以為常。這樣就可以在教師預習題的提示下能較為自覺的預習,進入自為階段。
(四)以創造性為主的預習
在經過一段時間由教師設置問題預習的基礎上,學生能逐漸地體會和把握到設置預習題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經過教師指導,這樣的“體會”與“把握”將逐步內化為獨立預習的能力。筆者就鼓勵學生根據課文自主的設計預習的題目,實現由教師設置題目到學生自主設置題目的轉變,其間教師的點撥、指導、鼓勵尤為重要,當然也要有一個過程,開始學生“仿照設置問題”,勢必存在一些偏頗、謬誤,此時,就不能任由學生機械的模仿,作為教師該出手就出手,及時給予他們有效的指導、點撥,使他們發揮思維創造力,達到預習的效果。
(五)誦讀預習法
是學生了解課文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采取默讀、朗讀、猜讀、單人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來讀課文。農村的家庭,一般都是村莊聚集,同一年級的學生較多,教師可以把他們編成一個學習小組,便于合作交流學習。他們可以共同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不認識的字,不會組的詞。我在上五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時,就要求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學生自己先讀流利,再三兩個分角色讀或者表演讀。在檢查讀時他們都讀得比較好,學生在表演讀時心靈也受到了老班長的精神的震撼。
(六)對作者的預習
作者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年代,其時代背景會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了作者,會方便于了解他作品傳達的信息,所蘊含的情感,體驗作者的審美情趣。比如杜甫,要知道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他的作品關注現實、關注人民的疾苦。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就容易得多,了解了杜甫的生平,風格,再來讀《春望》這首詩,感情基調就出來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
三、課前預習要有一定的指導原則
(一)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原則上,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進行課前預習指導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預習并不意味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精心設計預習題、有效地檢查評價措施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更充分發揮,其目的是使學生得到更切實的收獲。
(二)教師根據材料和學生的特點所制定的課前預習內容要“具體化”,而學生課前預習的過程則要“精思化”、“求異化”
所謂“具體化”,不是指翻書式的預習,而是指預習內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提示,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謂“精思化”,是指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為了預習而預習,而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讓大腦充分運轉,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預習時,可把自己的想法、懷疑一一提出來,多問幾個為什么。聽課時,通過老師、同學們的討論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維興趣;當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符合時,在討論過程中就應集中追求解答問題的注意力,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動靜結合的原則、環節完整原則、連續性原則等
使學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對課前預習的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思維,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絕大多數同學對學習語文逐漸的產生了興趣,對課前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能夠積極的、嚴肅認真的去完成。把預習做好了,教師上課變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還可以把多的時間用在拓展知識上,在40分鐘內學生學到最多的知識,提高課堂的效率。
總之,預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別是對于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對小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