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貴鎖
【摘 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健全和發展,站在一個人的人生發展的長遠立場,學校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遠高于“智育”。尤其是處在人生發展奠基時期的小學階段,完善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培育更加重要。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之下,“德育”缺失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在日常教學中傳道解惑,滋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必須始終秉承的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重要性
一、作為人生發展基石的道德與情感
我們常常用一個詞語概括小學生學習的內容:“讀書識字”,如果不加深究,仿佛從這個詞語中可以自然而然的解讀出一個因果關系:通過讀書來識字,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識字。其實不然,讀書和識字二者的因果關系本質上應該是顛倒過來的: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讀書,讀更好的書。讀書,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應該堅持的事業。但是讀書并不是對書中內容的被動接受,而是自己的道德、行為指標和書中人物、書中世界的交流、融合甚至碰撞。正如弗吉尼亞·何爾夫所說的:“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感情來獲得書中啟示而不是通過別人理智的評判。一旦感覺的神經,把一股激動之情滲透到心靈時,我們便會獲得主要的啟示?!敝挥心切閷W生的感覺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東西,才能成為他們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東西。
弗吉尼亞·何尓夫的觀點提醒了我們先在的感覺和情感對于讀書的重要性。所謂道德和情感看似虛無實則不然,其正是由上文提到的道德、行為等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匯聚而成的集合體。富有魅力的感覺和情感的獲得正式教育的目的。19世紀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毙W教育是一個人讀書識字、深入理解多彩世界的開始,也是一個人人生的重要奠基階段。因此,小學教育對于一個人感覺和情感的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道德與情感不僅是一個人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種感覺和情感的培養正式本文討論的中心:德育。
二、小學教育中“德育”的缺席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集聚突進和社會財富總量的集聚攀升,社會價值觀也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氣質中日漸扭曲。資本主義生產和生活方式和實利注意價值觀蠶食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日前筆者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小學生炫富”的視頻被廣為流傳,一時間小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問題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無論這則視頻本身是否真實可靠,但是小學生德育工作的缺失的問題與危機以然暴露出來。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的不斷增高,“競爭”的氛圍日漸濃烈,就連本該天真爛漫的小學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先使得濃烈的競爭氛圍從學校、老師和家長滲透到小學生本該平靜的生活當中。
我們姑且將社會大環境頹敗墮落對小學生的不良影響擱置不談,僅就學校教育本身而言,小學教育“德育”的缺席問題十分嚴重。雖然近幾年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為小學生減負、取消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劃分、促進教育公平的呼聲日漸高漲,但實際上多數小學生仍然是出了學校進補習班、各老牌中學招生季的“小升初”考試巧立名目,換湯不換藥的繼續進行。優質初中的招生標準仍然是學生的智力水平和語數外三科成績。優質小學仍然以狠抓升學率來鞏固地位。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把絕大多數的時間花在知識的傳授與訓練上,更無暇顧及其它。一些教師放棄了對學生的人文的熏陶,放棄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放棄了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愛國主義等的教育,只把語文當作一種知識傳授的工具,只對語文教材進行技術層面的分析與訓練,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這與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是背道而弛的。
三、寓“德育”于語文教學實踐之中
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生道德情懷的熏陶和人文性的滋養對小學語文教師及其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師本身就是學生“德育”的最好范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一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深刻的認識到教書育人的真諦的。
其次,語文教學中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道德情感作為一種帶有極強主觀性的情感體驗,單純依靠教師的灌輸式講授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審美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感同身受。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語文教師首先需要投入感情。不僅要寓“情”與課文之中,帶領學生深入的品讀和體會課文中那些可以熏陶學生道德情感,促進學生人格發展完善的思想主題;同時,還要求教師寓“情”于課文之外: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德育,還要求教師善于帶領學生感受書本內外的世界。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就課文論課文,單一化的品讀課文中心思想和主題,而忽略了課文內容引申到書本之外的生活之中。有效的德育往往是回歸世界,回歸生活的“生活化德育”。比如在講到植物生長的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帶領同學們一起做培育植物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既讓同學們深入領會了課文的主旨,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滋養學生道德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