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晶
【摘 要】建構游戲,是幼兒通過與建構材料的互動,獲得多種建構經驗,使之大膽想象,積極創造,在玩中收獲快樂。但是在幫扶片區民辦幼兒園開展的建構游戲中發現,幼兒建構經驗薄弱,玩不起來或不愛玩的顯現明顯,建構作品常呈現“單個化”現象,更別提能形成完整的主題場景,也難談幼兒能養成合作交往等能力。其根源在于民辦園的建構玩具匱乏,無法滿足幼兒的搭建需求。因此,頗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關鍵詞】建構游戲;玩具匱乏;幫扶
建構游戲,在幼兒園深受孩子們喜歡。幼兒在了解周圍建筑物體特點的基礎上,利用建構玩具,運用多種建構技能,根據意愿,反映自己生活經驗相關的事物、場景等。隨著建構經驗的不斷豐富,促發幼兒大膽想象,積極創造,交流協商、合作互助,不斷構建新的飽滿的主題作品。幼兒往往會隨之需要更多的建構材料,不斷豐富作品的場景,發展空間布局能力等。因此,玩具種類多、數量充足是建構游戲開展的基礎。
建構游戲總帶給幼兒愉悅的感受和經驗,但并非所有的幼兒都能享有這份快樂。當建構游戲遭遇玩具匱乏時,教師和幼兒應該如何面對?這來自片區建構游戲幫扶中的困惑,便引發了我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現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由于片區的民辦幼兒園幼兒玩具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和幼兒都面臨開展建構游戲的尷尬境遇。民辦園的老師反映:由于玩具品種少、數量少,建構主題游戲無法順利的開展,幼兒搭建的作品常呈現“單個化”現象,更難談幼兒能養成分工搭建,合作交往等能力。幼兒在建構主題作品時最終效果顯得零散。當建構游戲遭遇玩具匱乏,沒有充足的物質保障,就沒有幼兒享受快樂建構的經驗積累。
二、思考——解鈴還需系鈴人
當建構游戲遭遇玩具匱乏時……
能否尋找規格相同的其他的替代材料,同樣幫助幼兒發展鋪平、延長、壘高、組合等的建構技能?
能否大膽是否能利用上午的美工區,讓它成為下午建構游戲的“材料作坊”,通過美工作品補充建構游戲中的輔助材料,從而有望生成飽滿的游戲場景?
能否在作品飽滿的基礎上注重突顯出層次感,整體感?
三、措施——做解鈴的有心人
1.有針對性地搜集物品,解決玩具品種少的問題
幼兒學習初步合作共同創造豐富、富有生活氣息的游戲場景。那么通過師幼討論,明確生成搭建的建構主題,老師對所需的玩具材料是“心中有數”。因此教師需要帶動幼兒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搜集、歸類廢舊物品,通過替代物品,發展相應的建構技能。
(1)利用紙盒等材料,引導幼兒開展平鋪、延長、壘高的嘗試,解決積木膠粒等建構材料不足的問題。家長、幼兒一起搜集各種盒子,箱子。如:抽紙盒、牙膏盒、香皂盒。又如:牛奶箱、酸奶箱。搜集的廢舊物品要注意清潔,選擇規格相同的歸類。在運用時,根據盒子的承受力,適當填充。還可以在外觀上通過顏色進行包裝處理。選用以上的小型盒子,利用子母扣或摁扣等簡易制作成相互能牢固連接的物品。
(2)利用各種水管材料,引導幼兒開展連接、組裝的嘗試,進一步豐富不同的材料品種。當管狀膠粒不足,可以搜集、篩選口徑大小不同的PVC管,選擇管口口徑相互能剛好拼接的PVC管和彎管(三通管,兩通管)。還可以適當利用軟水管等。
(3)搜集規格相同的厚寬型的大透明膠,通過膠槍連接,外形類似炮彈膠粒。
因此,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搜集數量充足的,規格相同、相似的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某種玩具不足、玩不起來的遺憾以及建構經驗的缺失。這就需要老師在玩具匱乏的背景下,做個“有心人”,要關注、思考周圍哪些特定的物品能成為建構玩具的替代物。
2.結合美工區巧制輔助材料,解決輔助材料少的問題
通過和上午班老師商量,讓美工區不但成為區域活動的一角,而且能成為服務于建構游戲的工作坊,幼兒在材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共同制作游戲材料。
(1)制作花圃、小樹、草坪等常見的輔助材料,投放于游戲中。比如,在搭建《小柳社區》時,幼兒建議要很多的花圃。因此,在美工區里,幼兒開展《小花鋪》的活動。整理規格相同的矮紙杯(干凈),軟泡沫紙等,動手制作。鼓勵幼兒將其應用于游戲中,按意愿擺放,排列或組合,游戲中的花圃多姿多彩。
(2)將收集廢舊材料,簡單制作的小手工活動,轉變為系統的具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的活動,形成“材料收集站” ,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哪些廢舊成品或者半成品,可以投放于游戲的使用。比如:各種成品籃筐,倒過來扣在樓房上,聯排的“屋頂”出現了。又如:鵝卵石,直接拼擺就鋪出公園的小路,顯得如此真實。再如:邀請家長,利用周末,通過“家庭活動”將原本的牛奶箱(半成品)變成各種“馬路上的車”(成品)。
這樣,讓上午美工區活動與下午游戲相融合,讓幼兒投入美工區,為建構游戲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讓建構游戲做到“取之幼兒,服務于幼兒”。
3.在物質保障的基礎上注重游戲情境的豐富,突顯作品的整體美
(1)每一次玩建構游戲,教師都有意識地進行作品拍照。這樣,幼兒可以一起欣賞主題作品的整體美。鼓勵幼兒多從整體上欣賞“主題作品中還缺少什么?”
(2)思考游戲中的作品情境,突顯“整體感”。在《朵拉花園》中,作品花朵一朵一朵擺放,顯得零散,孤單,呈現不出成片“花海”的樣子,在整體看來,花園也并不突顯。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到“有的花鋪是一層層開起來的”“還有各種造型”,那么如何能讓零散的點狀效果,變成有造型的立體的塊狀效果?通過交流,幼兒想制作草坪背景,花園圍欄等。于是,他們利用泡沫等材料,切割、涂刷草坪背景;師幼互助制作有層疊感的花架,投放在游戲中。幼兒驚嘆:通過輔助背景襯托,花園里花呈現出立體感,層次感。
看來,可以通過和幼兒交流,一起商量怎樣從一朵花構建一片花圃,讓零星的單個的作品,通過“一片草坪”的背景襯托,突顯作品的飽滿、美觀。這樣的思考可以舉一反三,運用到一排路燈、一排欄桿等方面,突顯作品的整體感。
四、感悟——從“心”走出困境
通過一個學期的幫扶,經歷探索和實踐,我讓自己“身臨其境”,選用相對有限的玩具膠粒和幼兒一起遭遇“玩具匱乏”,一起思考、推進主題游戲《朵拉小鎮》。其中幼兒分別通過親子手工制作、美工區活動等方式,幫助主題游戲制作并不斷豐富游戲材料。通過設計布局,在玩具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民辦園老師欣喜于《朵拉小鎮》所呈現出的飽滿生動、層次分明的整體印象。
建構游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當遭遇玩具缺乏的情況,我們需要變通處理。在等待玩具添置充足前,老師要做個有心人:關注身邊的材料,巧思、妙制材料,為幼兒提供可替代的玩具,嘗試拼搭、壘高、組合等游戲方法;通過嘗試融合上午的區域活動,為下午的游戲提供游戲材料,從而有目的地收集廢舊物品——美工制作——襯托建構游戲的場景,形成循環活動。借助輔助材料,呈現豐富、飽滿的游戲主題風貌。
對于民辦園老師來說,當他們面臨建構游戲中的現實困難,至少不再無奈、無助;不用消極地等待,而是會主動地從“心”轉變境遇。
參考文獻:
[1]林菁.幼兒園創造性游戲指導與實施[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翟理紅.學前兒童游戲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