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蓮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它與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關,需要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寫手生活中獨特感受,但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些學生的作文空洞乏味,千篇一律,背作文、套作文現象突出,缺乏真情實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老師又如何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呢?
【關鍵詞】真情實感 體驗 生活 培養
天空需要陽光,大地需要綠色,作文需要有情感,作文的情感就好像萬物所需的陽光,滋潤萬物的水一樣重要。作文失去了情感猶如一個人失去了最重要的靈魂,永遠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寄托。
都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說明親身體驗的重要性,沒有對生活的的體驗,不把作文的根基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在作文教學中教會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融入生活,體味生活、我們才能下筆文思泉涌,做到下筆如有神,真正做到登山要情滿于山,觀海要意溢于海,讓學生的作文寫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像當下一些孩子的作文枯燥乏味,缺少生氣,空話、套話很多,文章毫無真情實感,遠離了學生自己的真實情感卻依然讓學生人云亦云,背作文,套作文,于是他們不再真誠地袒露心跡,熱誠地擁抱生活。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長期的應試教育束縛了人的思想發展,學生作文缺乏自由的想象,人們總是認為前人已經把文章寫盡了,自己已是江郎才盡,缺乏創新精神。再加上孩子們耳邊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伴隨著社會一些人對作文的誤導宣揚,在這種社會氛圍的影響下,學生長時間地接觸沒有個性的文化,個性得不得張揚,自然也就寫不出有來自孩子心靈深處的美文,有些教師過分注重作文套路的訓練,對孩子們作文的內容和方法又限制得過于呆板,經常固定學生寫作的版式,這樣,作文教學便成了一種毫無生氣的僵化的套路訓練模式的桎梏。不是激勵學生用張揚個性的語言,發自內心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讓學生生硬地人云亦云,背范文,記套路,這樣就使這些天真爛漫本來很有思想的孩子失去了本應有的童真和靈性,成了為老師而寫的“應考作文”。家長更是盼子成龍心急,讓無憂無慮的孩子變成了讀書的機器。如此做法,孩子們的目光怎么能清澈,文思怎么能飛揚?作文怎么能根植于孩子愉快的童年生活?
首先,讓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融入生活。
著名詩人艾青說過:“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情真意切是行文之生命,情感是一篇作文的血脈。對于小學生的孩子來說,要寫出有情有意的文章,就要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有童年的友誼,有童年的趣事,有日日新升的太陽,尤其有多姿多彩的四季的變化,生活吸引著孩子,感召著孩子,鼓舞著孩子,孩子的身邊每天都發生著新的事情。生活是孩子清澈眼睛里的發現、孩子創造靈感的源泉。讓孩子認真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會使孩子從中有所發現,受到各種啟迪。這些都強烈地激發小學生的習作欲望,表現欲望,在這樣的沖動下,學生便“身不由己”地投身到“自我表白”的創作之中,做到有感而發,有見可寫,有情可表,不知不覺中變作文“恐懼”轉為“享受”了。因此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做生活地有心人。引導孩子把著眼點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關注身邊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雙眼,發現生活中非常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要讓孩子走出教科書,能走出課文中每單元的作文訓練。取材于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緊按生活的脈博,追趕生活的腳。
其次,體驗生活,感受生活
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要讓孩子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認真、真誠的體味,做生活的有情人。要讓孩子留心觀察生活,感受父愛母愛師愛的真誠,同學情誼的可貴,才能體味出人間最動人的真情,體味出親情,體味出挫折的滋味,體味出孤獨,體味出風云雨雪,舉手投足的情誼來,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感知真善美假惡丑,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孩子們愛幻想,富有同情心,情緒不穩定,一部卡通影視劇可讓孩子如癡如醉,一個童話故事可讓他們黯然失神……作為教師我們要指導學生讀好社會這部“無字書”,引導學生去觀察山川、草木、花鳥魚蟲,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和體驗,以獲取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學生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有了對人生的感悟,有了自己心靈獨特的體驗歷程這樣才能對生活中的真假美丑有敏銳的感覺和反映,才能夠豐富的體驗,感悟到一切美好的東西,人間真情,這樣表現在作文中,我們才能看到無遮無攔的,顆顆純真鮮活率真的心靈。
再次、處處留心、融入生活
讓學生時時留心,處處在意,把每天觀察到的事、人、景、物等分類記錄下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記中學生可以不受作文題目的限制,天南海北地寫自己想寫的事。
校園和家庭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要鼓勵孩子走出家庭和校園,融入社會生活中。多帶學生去參加“學雷鋒義賣活動”、少年軍校體驗活動、六一游園活動 、假日小隊活動、植樹節植樹、清明節掃墓等活動,這些活動能提高孩子的體驗能力,讓孩子融入社會,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其實孩子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就是孩子寫作的沃土,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有高興的,沮喪的,有趣的,無趣的各種體驗,教師要善于將孩子的體驗加以發掘,幫孩子走進生活,認識生活,熱愛生活,最后反映生活。
最后、廣泛閱讀,強化習作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需要優化教學方式,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積極進行作文教學。應該做到:(1)積極引導,有的放矢。為了做好寫作教學,教師可以出具一些開放性的作文題目,讓學生敞開心扉結合主題來自由寫,然后指導學生交叉評改,教師最后點評,反復練習,久而久之學生便有想寫的沖動。(2)合理安排教學結構,在語文教學中穿插作文教學,應該將學生生活與語文作文教學相結合,在促進學生知識正遷移的同時即理解文章內容,從而達到作文教學的目的。(3)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教師需要創造富有創造性的教學環境,做好課堂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對于促進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培養至關重要。
總之,讓孩子用心去寫,用情去寫,自由去寫,寫出來的文章才不再是一篇篇人云亦云的范文背誦,而是一個個靈動的生命在書本上跳躍。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王棟生。《作文教學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人民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