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延輝
摘 要:面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林業還有很多是采取傳統的以采伐為主要盈利手段的較原始的利用方法,并且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種單一化的利用方法也不能滿足資源有效利用和資源的協作組合,而林也其實不僅僅是利用木材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森林生態圈建立一個整體利用、整體完善、整體保護的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通過整體化、大概念的利用之后從中找到精細化的出路,以整體為先導,以細節為主干,力求達到利用的每一步都貼和自然,都為森林生態圈的下一步循環,做出一個良好的促進性作用。
關鍵詞: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42
林業,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的原材料提供產業,一直在我國的基本工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很多的工農業產業鏈條多離不開林業,同時其所產出的一些產品對于人們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長期以來林業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以一種固定的狀態驚醒的簡單概括為“伐木——種樹——伐木”為主線,然后進行簡單的林產品加工作為配合這樣低密度,低效益的模式中。
1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概述以及其前期探索
1.1 模式概述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是一種集成性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工業化發展模式。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對于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把由原來的“大自然的索取者”變成“大自然的搬運工”。通過自然生態運行中多余的產出,來作為林業的基本收益,由于自然生態圈的運行狀態是多樣的自然林業的利用方式也是多樣的。在這樣一種模式下,人融合于林業生產之中成為一名農業工人,在完成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可以進行對于相應群體的群體化專業教育,所以這不僅僅單純的以經濟盈利為主而是把社會盈利與經濟盈利結合在一起的大整體、多方面的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1.2 對于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這個模式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最初,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就有在林場中養殖動物以及進行采摘山珍等活動。這些都可以勉強算作一種多功能的探索方式,但是這些仍舊是以采伐業為主線的細節性活動,而且活動的目的也大多是為了林場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很少有到市場進行商品交換的行為。這姑且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狀況所決定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大量個人承包荒山,進行林場的營運,經濟利益日益重要,但是由于這些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不夠,所以在很大時間內仍舊堅持舊有的發展方式。但是,隨著社會信息流速的加快與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也有一部分承包人開始一些對于林業的多功能利用,比較早的就是大規模的山珍的培育與出售,以及鮮果業的發展。但這些未能擺脫傳統的第一產業的束縛,只是在產業的利用方式上進行小范圍的調整。之后就出現了如“萬畝生態園”的觀光采集式旅游林業,這樣利用方式,可以說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效結合,但是這樣的林業發展畢竟不能夠承擔林業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原材料供應商的角色,由此可見,進行一些整體性的多功能林業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2 未來多功能林業的發展
2.1 發展的方向
未來的社會很可能是個人比較自由,但是整體穩固的社會。個人原子化程度的加深,但是社會的整體化程度也大大加深。每一種產業的社會分工都會相應的明確化,對于林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和初級工業制成品的提供,同時又由于其對于自然資源的占有其也有為人們提供相應的自然旅游資源的義務,所以之后的多功能林業可以大方向的預見是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結合。同時內部分工也會明確化,進行分片管理的方式,農業工人成為勞動的主體。他們受到過較好的文化教育,自然其勞動也不僅僅是農業生產而是伴隨著工業生產的農業社會性投入。
2.2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應用發展
上文中已經可以看到在原子化的整體社會中,單個人必須進入自身所存在的工業整體中,而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給“原子人”提供一個相應的社會氛圍。所以,應該對林業的內部分工進行優化重組,將原來自發性的上下游關系變成自覺性的上下游關系,用工業的思維改造農業中不適應的條件;還應該對林業進行生態評估,通過生態的整體考察,制作相應的開發方案,同時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對于貧瘠的土地在改造不成功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農業初級產品的加工廠,總而言之就是利用多種方式發展進行劃片的專業化開發,使林業和林區發揮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 小 結
面對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林業作為一個社會產業自然也應該在承擔工業責任的同時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二者相互結合的方法就是進行多功能的開發。對于多功能開發來說它有傳統的淵源;也有現實的條件和需要。把二者相互結合,并利用專業化的發展條件,使用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方法,應該可以在未來有一個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