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面對新的挑戰。本文提出了大學英語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通識教育類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連續體模型。通識教育類英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深入理解英語文化和人文精神;專門用途英語強調結合專業內容,英語的學習才更有效;連續體模型考慮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提出了基礎英語、通識英語、專門用途英語“一條龍”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 大學英語 通識教育類英語 專門用途英語 連續體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11
Thinking on College English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LI Hua
(Law Schoo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hree possible directions: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in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and continuum model. General education English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mastery,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culture and humanistic spirit; special use English stressed with professional content, English learning is more effective; continuum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tudents level uneven proposed basic English, general English, specialized English use of "one-stop"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education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ontinuum model
0引言
我國于2003年3月舉辦了關于對高等教學開展改革及質量的專題討論會議,通過研討對其確定了革新的方案及思路。公共英語是大學本科的重點學科,也是該工程進入正式實施的重點內容之一,進入2004年,我國高校就掀起了對大學英語革新的浪潮,正式步入了試點工作,大學英語轟轟烈烈地在全國拉開了教學改革的序幕。轉眼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歷程,改革的內容上也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調整為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核心重點,確定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課堂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開展口語和聽力能力的培養,倡導最終的考評由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結合確定。這場由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大學英語改革卻最終并沒有得到外語界的一致認可,在孫有中2010年的研究中是這樣評價的:擁有各類英文證書的人們在中國隨處可見,但在專業會議上卻找不到稱職的口譯人員,對于各類專業學科外文書籍也沒有能夠可以完美筆譯的人員;在出口產品上貼著讓外國人都看不懂的英文介紹,各類學術探討中能夠流利使用英文發表論文的學者屈指可數,在國際上能夠發揮自如地進行英文雄辯的談判者更是寥寥無幾,這些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反映,是值得我們唏噓和反思的。
1 可能的發展方向
1.1 通識教育類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簡稱EGE)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旨在促使學生自主、獨立地對事物進行思索和考慮,形成自己的認識,并且將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聯系和融合,最后實現整體、全面發展的人(Berry, 1987; Palmer & Zajonc, 2010)。或者說,通識教育是將人的完全和完整健康發展作為終極理想的一種自由教育模式和價值取向。
在2007年我國制定的關于大學英語教程要求中這樣指出:針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應以英語語言和應用為核心,以教授學習的策略和中外文化的交際、交流為輔開展。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閱讀量小,除了一本教科書應付考試,基本沒有其他閱讀;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老師被統一的教學進度所限制,課堂迫于有限的時間,只能教授幾個語言知識點,就語言論語言,無法顧及對英語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探索。這些對于自主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大學生而言,是極大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已經無法再次達到語言訓練的升華,應將語言進行科學的認知和資源的重新配置,幫助學生進入高層次的學習。
很多國內外的語言學者都積極的對外語課程及通識教學的功能發揮開展多個方面的探討和匯總。在2011年黃源深等人的研究中就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進行跨文化交流、交際的能力培養、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文化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伸張學習者個性和激發學生創造力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厄斯金提出的經典名著課程型(赫欽斯,2001)更是對英語教學方案的一種清晰化和明確化。在這個教學的課程中指出,對大學生提出每周內必須完成一本經典著作的閱讀要求,并對此展開2~4周的討論。在這種課程教學中,經典著作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唯一內容,也是老師開展教學的唯一手段,在中國是難以實現的,但是厄斯金的教學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贊揚和借鑒的。
1.2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簡稱ESP)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的國際化課程建設正在迅猛發展,大學英語的教學必須面對新的挑戰。蔡基剛(2012)通過分析西方國家和亞洲地區的國際化課程,對比了我國的國際化課程,他指出國際化課程要求重新調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因為一方面學生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他們有全英語課程,有專業文獻的閱讀,同時還有國外留學的潛在要求;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也進行了修訂。大綱修訂的中心內容是做了考試導向的轉變,將具有國際化的學術英語作為重點內容,旨在全面提升專業領域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蔡基剛認為大學的語言學習必須和專業相結合,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國際上一直盛行的,將內容作為進行外語教學的載體這一理論和實踐不斷地證實了ES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學是提升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途徑。
蔡基剛(2013)提到了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的轉型。他認為以銜接高中英語、進一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通用及日常實用的英語類教學課程,都是難以達到對學生興趣培養的提升或適應以后從事職業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應及時做出調整,回歸傳統教學本質,更新教學模式等,簡言之就是要改變傳統英語教學的目的,將奠定英語基礎和提升素養轉變為對專門用途及專業英語的教學。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臺灣成功大學的經驗,即在大學一年級就將英語的教學定位在了通用學術英語上,隨著年級的遞增,漸漸過渡為學術英語。
1.3 連續體模型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開始轉移,ESP等后續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劉梅(2013)指出,在考慮到地區與地區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差異,以及地區內部和高校內部之間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將基礎英語課程、通識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雙語課程等融為一體。也就是說,對于部分來自高考不考聽力省市的和英語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都要先進行基礎性的英語教學,對語言知識和技能加強學習力度,教師適當加大輸出型課程的教學力度。當學生有較高的聽說讀寫能力后,可以進入ESP課程,設置General(初級類)和 Advanced(高級類)的學習內容。本階段初級類的學習,教學內容不要太難,掌握基本的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高級類為全英文的專業課程,要求學生要在聽、說、讀、寫熟練掌握,并能融會貫通地在專業領域上應用,是對語言和專業知識融合的高能力駕馭的最高點。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連續體模型既考慮到了英語教育所處的現狀,又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確保了大學英語學習不斷線,很自然地就將基礎英語(EGP)、通識英語(EGE)、專門用途英語(ESP: General和ESP: Advanced)形成了具有流程性質的課程體系。
2 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大學英語在大學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開發后的30年內,由于四六級英語考級制度使大學英語得到教育界及院校的重視和發展。現如今,隨著國際化課程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也迎來發展的春天和尖銳的挑戰。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定位迫在眉睫,也就是說對打語言基本功的普通英語教學進行反思,嘗試新的轉型。本文提出了大學英語可能發展的三個方向:通識教育類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連續體模型,希望能對大學英語的發展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Berry, W. The Lost of the University [M].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1987.
[2] Larsen-Freeman, D.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4).
[3] Palmer, P. J. & A. Zajonc. The He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 Call to Renewal [M]. Jossey-Bass.2010.
[4] 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1):69-76.
[5] 蔡基剛.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轉型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7-11.
[6] 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1(10):11-16.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9] 劉梅.基于ESP課程體系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連續體模型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3(1):27-31.
[10] 孫有中.創刊詞[J].中國ESP研究,2010(1):i-ii.
[11] 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