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花
摘 要:“國學熱”方興未艾,小學古詩文教學程式化和整個小學階段小古文只有四篇,但中學文言文學習任務重而且非常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課題研究。
關鍵詞:小古文;誦讀;實踐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
(一)對研究問題的情境性分析
1.學習要有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不是一日之功。在校園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早讀、午間和下午的時間為孩子們營造古詩詞學習的氛圍,讓古詩詞的學習融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去。古人云:功夫在詩外,課堂上相互研討固然重要,課余時間也要提倡彼此為師,互相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方法要有吟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
3.習得要有寬度
巧用寬度,提升實效。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這里所指的量不僅是時間上的,更是指古文素養的形成要浸潤于不同題材和不同角度的作品賞析。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1.課程建設的需要
通過對小古文班本誦讀微課程開發,班級制定了小古文班本課程的目標,明確了課程開發的方法和課程實踐的途徑以及過程。小古文班本誦讀微課程的開發,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的研究由“怎么教”轉變為“教什么”。因此,它不僅豐富了班級課程體系,形成了班級特色,擴大了學生課程選擇的余地,還提升了教師課程開發和設計的意識。
2.教師教學的需要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本課題通過對小古文教學現狀的分析,提煉出小古文的教學理念,總結出小古文課程的教學方法。試圖通過收集一些小古文的優秀課例,給一線教師帶來新的教學理念以指導小古文教學實踐,豐富小古文教學方法。
3.學生學習的需要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想學生在小古文學習方面有所提升,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課外的補充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古文,讓學生掌握小古文學習的能力。通過小古文教學實踐的研究,探究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激發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
二、課題研究的設計
(一)研究內容
研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課程編排上。小古文雖為文言文形式,具有文言文的韻味,但是它淺顯易懂,“一般是小家小作,或大家小作,或名家小作;小古文是小故事,不是很深刻;小古文有情趣,很好玩;小古文半文半白,易讀懂。”這種短短的、淺淺的文章,學生既喜歡讀也樂意讀。甚至,老師可以把小古文作為給孩子們的一種獎勵,在表現優秀或者完成作業后,以一種嘉獎的形式給學生上小古文課。
(二)研究途徑
1.朗讀課程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讀效率高但一般情況下時間較為短暫。所以課前2分鐘也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由班級領讀員帶著一起誦讀。一領一讀,容易實施,每節語文課上都可以做到,但只要堅持下去,積少成多,也是積累了小古文知識和提高了小古文文化素養的這種方式。
2.課堂學習
課堂學習主要是小古文社團課時,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學習小古文。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發揮主導作用,展開教學活動,孩子們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學得有趣,進而開始愿學、愛學小古文。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
(一)誦讀法
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誦讀。小古文的學習更加離不開誦讀,而且更加注重誦讀形式和誦讀效果。誦讀應該是形式多樣的,如:配樂誦讀﹑吟唱﹑小組誦讀等,靈活使用多種朗讀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誦讀效果。“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加深理解,增強語言,熟讀成誦是小古文學習的利器。
(二)習作法
小古文的學習不僅要通過誦讀,練筆也是必不可少。通過練筆,學生將文言獨特的句式及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感。在不同的年級,可以采取不同的練筆方式,難度隨年級加大。
(三)表演法
課堂中的表演指教師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情節,讓學生在課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擬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驗。表演的形式有片段式表演、綜合性表演、創造性表演。小古文課堂上常用的是片段式表演。教學過程中就某一角色做的一個動作、說的一句話進行表演。表演能夠展示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并且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深受學生喜愛。
四、總結
通過研究,筆者找到了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影響,也針對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當然,由于筆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對課程的認識比較淺薄,研究的維度不夠合理,對小古文課堂的分析不夠深入,本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有待進一步探討、完善。
參考文獻:
李振村,朱文君.小學生小古文一百課[M].山東:濟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