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摘 要:針對學生作文難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結合初中作文教學的實踐和探索,全面介紹了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通過廣泛閱讀、積累素材、互批互改、賞識促進等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素材;互批互改;賞識激勵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清楚明白的表情達意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再豐富、再廣博,最終也需要用說話和作文的形式來檢驗。毋庸置疑,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語文學習中,部分學生對作文存在畏難情緒,害怕寫作文,提起筆不知從何處入手,剛剛寫了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種種現象表明,作文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的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應該引起師生的高度重視。結合語文學習的實際,發揮智慧,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掌握寫作技巧,經常動筆訓練,熟能生巧,達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水平的目的。經過近幾年對學生作文能力培養的探索,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廣泛閱讀,奠定基礎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以要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提高寫作能力,首先必須讓學生多閱讀。從學生能夠接受的詩詞誦讀、故事書,到中外文學名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后,學生的時間很寬裕,利用課余時間可以閱讀課外讀物,而更多的課內時間可挖掘教材資源。在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名家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這都是寫作教學的好材料。課文中名家名篇的優秀作品,立意高遠,結構緊致,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美感,文章不僅蘊含寫作技巧,而且對學生的人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很適合學生閱讀。對于這些課文,我們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記,必要時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文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要寫出好文章,不但要讓學生熟讀課文,還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報刊、文摘,閱讀名家名篇,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只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
二、關注生活,累積素材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寫文章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讓學生把身邊的生活加工后寫出來,把平時所見的、所聽的、所想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初中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生活積累,他們所經歷的每一種事情,所接觸的每個人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象,這些都是生活給我們的財富。教師要引導學生回味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中有所思、有所得。在師生活動中如郊游、運動會、植樹、“學雷鋒”等活動,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過程,若有一些心得體會,就要及時記下來。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習慣于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發實感。
三、互評互改,取長補短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師生不僅要重視寫作文,更要高度重視作文評改。在作文批改中,創新批改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評改,學生之間可采取互批互改、集體批改等多種形式。我們常用的評改方式是互批互改,要求學生批改作文時做到:先了解寫作要求,然后通篇讀文,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文章結構是否適當。再一句一句地認真讀,找到不通順的句子、不恰當的詞語、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符號等,并用圈、點等批改符號標出,最后從立意、結構、層次、語言、寫作手法、修辭運用等方面寫出對這篇作文的簡評。這樣,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薄弱的學生對調批改作文,寫得差的學生改到好的作文時,可以從中學到方法,受到啟發,得到提高;寫得好的學生改到寫得差的作文,也從中得到了教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評改作文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養成愛動筆、善思考的好習慣,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天長日久,就會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增強寫作文的能力。
四、賞識激勵,循序引導
隨著賞識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表揚鼓勵也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鼓勵、夸獎的力量。從基礎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提高,循序漸進,引領學生快樂學習,愉悅寫作。對于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盡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處,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又愉快地認識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對于那些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教師不應一味訓斥,而應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其中的一個詞、一句話寫得好,也要及時表揚鼓勵。這樣,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每次作文課后,我會挑出一些優秀作文和進步大的作文,張貼在學習園地中的“佳作欣賞”欄目中,讓學生閱讀。有時把學生作文批改前的初稿和批改后的成稿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作文是在批改中如何提高的,更能深刻認識到修改的重要性。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互相學習,還有很強的激勵效果。
參考文獻:
施牮芳.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幾點做法[J].新作文,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