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璇
【摘要】行為主義理論作為曾在西方心理學界占據支配地位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理論,不僅為心理學界,更是為教育領域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啟示。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本身,更是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的學者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主張,從而使其能夠不斷順應潮流發展,與時俱進。
【關鍵詞】行為主義理論 英語教學 啟示
一、行為主義理論的產生和興起
在20世紀初,俄羅斯科學家巴普洛夫率先提出了”條件反射”理論,通過著名的“狗分泌唾液”實驗,他指出“動物的習慣可以通過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的重復操作的條件反射實驗得到加強,并逐漸形成這個習慣。而這一思想也隨后被用于解釋兒童是怎樣被外界環境影響從而導致他們行為發生變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觀點為更科學的解釋兒童的第一語言習得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也為之后行為主義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因此,他的這一思想也被視作是行為主義理論發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華生,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第一位舉起行為主義大旗的人。他相信學習行為是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去建立條件反應的過程,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建立堅固的“刺激—反應”聯結來形成一個新的行為習慣。他之后做了著名的“恐懼形成實驗”來證明他的理論,但這個實驗卻最終因為對兒童的傷害太大而飽受社會批判。
斯金納,同樣是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同于華生,他用小白鼠來作為實驗對象,他的實驗設備被稱之為“斯金納箱”,后來被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采用。他通過實驗認定結果是導致行為產生變化的原因,并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他的理論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強化理論,懲罰和強化模式。斯金納的理論對于我們初中英語教學有著非常重大的啟示作用,因此我們將會在之后的章節中詳細的討論。
班杜拉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一個心理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并把學習活動劃分為經驗學習和觀察學習兩種類型,并認為人們的行為形成主要是來自于觀察習得,并給出了觀察學習的四個過程。他同時還提出了“交互決定論”,認為個人,環境和行為可以彼此影響,這對于孩童好習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還有一項貢獻就是把強化分為了三種類型,從而發展了斯金納的理論,這一觀點對于提高教育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詳細討論。
二、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1.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初中階段會得到顯著增長,清楚的了解到這一增長規律會對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而認知能力的發展又分為具體的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將逐一進行論述。
(1)初中生的注意力發展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他們的注意目的性會逐漸的提高最終到達成熟階段。在初中之前,他們的注意力大多是無意識的,很容易就被窗外的一只小鳥或其它更有意思的事所吸引,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小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上分心。而當他們上了初中之后,他們在課堂上的有效注意時間會提高到大約40分鐘,并開始意識到認真聽講的必要性。
而也正是因為他們注意力目的性的提高,他們注意力的穩定性也逐漸增強,這就是注意力發展的第二個特征。當他們還是孩童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課上被其他事物分神。但當他們進入初中之后,便可以逐漸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學生會展現出對注意力的不同掌控程度,好的學生通常有著較強的掌控力。
第三個特征是他們注意力的轉移性得到強化,這對于學生認知的發展過程有著重要意義。到了初中之后,即使前后是兩門完全不同的學科,我們也可以很快的轉換我們的思維去繼續課程的學習。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前一門課會對后一門課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避免消極影響的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2)初中生的記憶力發展特征。第一個特征就是學生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靠理解記憶而不再是死記硬背,這一特征也是學生認知能力得到發展的最明顯表現,因為它預示著學生開始尋找材料之間內在深層的邏輯聯系。
第二個特點就是抽象記憶開始在各種記憶形式中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認知能力高度發展的結果。當學習數學公式或幾何原理時,學生通常會依靠抽象記憶力來記住它們,所以那些有著更好的抽象記憶力的學生會在科學學科上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
最后一個特點是我們的視聽記憶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我們記憶的80%都來自于視覺記憶,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能更好的記住所看見的而不是所聽見的。
(3)初中生的邏輯思維發展。首先是他們的歸納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他們可以寫出一篇很長文章的梗概。其次是他們開始運用假設驗證和更一般的邏輯規則去思考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數學課上會開始學習假設思維。所以,在這一時期,學生一定要在課上緊跟老師的步伐。第三個方面是他們在思想活動上自我認知逐漸增強,邏輯思維的反映和動機功能顯著提高。這一特征經常表現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小學生很少在做完作業后檢查,而初中生已經會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在考慮這樣的回答是不是正確的了。第四個方面是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進步的非常快。我們都知道最有價值的思維品質就是創造性,我們的教育系統也經常由于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而飽受批判。創造性應該從小培養的觀點早已形成了共識,但初中階段也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好好利用。
2.初中生的情感特征。初中生的情感表達充滿了矛盾性,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共存的特征。隨著學生心理能力得到發展和生活經驗得到豐富,情緒的感知和表達方法再也不是之前那么簡單的呈現形式了。對于初中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情緒表達的兩極化。情緒兩極化的第一個表現是暴力憤怒與溫和體貼共存。有的時候初中生的情緒會表現的暴力憤怒,那是因為他們還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有些時候他們又會表現的非常溫和與善解人意。第二個特征是情緒的多變性和頑固性共存。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情緒都不是那么穩定,他們經常從一種情緒轉換到另一種情緒,但是他們的情緒中又帶有頑固性,開始堅持他們自己的觀點。最后一個特點是害羞和善于表達的共存。大多數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隱藏自己真正的情緒,顯得十分害羞,比如害怕在公共場合中演講。但當他們在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他們又會在表達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帶有表演的痕跡。
(2)情緒的變化。情緒變化的第一個特征是失落感的增加。比如他們不知道以什么樣的姿勢站在公眾面前,不知道該怎樣處理與父母關系中出現的裂縫和分歧,也不知道該在朋友中建立一個怎樣的地位和形象以及要如何保持住這種地位。第二個特征同時也是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孤獨感的出現。初中階段的孩子開始想要獨立,他們想自己拿主意并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但同時,他們又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受挫,這使得他們難以去適應獨自生活但卻又拒絕向父母求助,從而會經常產生孤獨感。最后一個情緒特征是挫敗感的增加。他們大多數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但同時,他們又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和強烈的希望成功的意愿,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反差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三、行為主義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啟示
1.對學生好習慣行為的養成。根據斯金納的理論,我們知道了適當強化的重要性,從而可以利用這一知識去幫助學生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根據他的強化理論,我們可以運用積極與消極強化兩種方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舉個例子,一些學生經常懶于去記憶英語單詞,特別是長單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給班里那些在單詞測驗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們一些禮物上的獎勵,而這個禮物一定要是對班上所有同學都有吸引力的,這種行為叫做積極強化。我們也可以采取另一種方式,老師可以制定一項規則,凡是在單詞測驗中失敗的學生,要做比別人多一倍的家庭作業,這叫做消極強化。采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形成積極記憶英語單詞的良好習慣。
而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個人,環境和行為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所以“ 榜樣人物”在學生行為的養成中會占據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不止學校,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影響作用。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養成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那么他們就應該先要做出好的表率作用,可以每天在家里放點英語的英語歌曲或者英文電影,給孩子們買一些簡單有趣的英語讀物或者小說同樣也是一個好的選擇。當孩子處在一個英語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里,他們自然會有學習英語的熱情。
同樣的,學校也是孩子行為養成的主陣地。當他們去到學校學習時,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物,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模仿別人行為的渴望,卻沒有足夠的甄別好壞的能力,所以說,此時老師的教導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班杜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榜樣人物的行為來形成自己的新行為。因此,老師可以對那些喜歡讀英語小說,對英語學習報以熱情的孩子給予一定獎勵從而激勵其他同學向他看齊。
2.學習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巨大的學習潛能,老師應該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接下來,我們將從學習動機和學習遷移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指的是可以引發和保持個人學習行為的機械動力,并且可以引導他們達到一個特定的學習目標。所以,初中老師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在動機,一類是社會動機。前者指的是諸如由興趣,好奇,競爭和欲望引發的學習動機。因此,在講課正式開始前,我們可以通過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或者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大力提倡“課前導入”的原因。而后者指的是由于對食物,水,安全感,金錢和社會接納感等的渴望所引發的學習動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另一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是設立學習目標。老師可以讓學生設立一個長期目標和一個近期目標。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短期目標不宜實現起來過于困難,應該努努力就可以達到,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習動機跟學習效果不成正比,事實上,中等程度的學習動機才會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
(2)學習遷移。學習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行為對另一種學習行為的影響。這種遷移廣泛的存在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正向遷移和逆向遷移,積極遷移和消極遷移等,可依不同的分類方法劃分為多種類型。這提示我們要想建立學生好的認知結構,必須在教授知識的時候穩扎穩打,一步步的來,避免知識的亂串。
而具體應用到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英語學習的規律,先教授單詞知識,再教他們“主語”,“賓語”,“謂語”,“代詞”,“狀語”等的概念,然后再教授句子分析。只有先了解了這些,他們才能順利的學習語法知識,從而進行順暢的學習遷移。
四、結論
在所有的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是最重要的一個,對初中英語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從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出,熟練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情緒特點,可以幫助老師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永遠不能用一套方法來應對所有的學生,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來調整教學方式,正所謂“法無定法”,老師們應該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Bandura,A.1998.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on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tice-Hall.
[2]Ellis,R.2000.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Longman Inc.
[3]Skinner,B.F.1953.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M].New York:Macmillian.
[4]Skinner,B.F.1971.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5]車博文主編.高申春著.人性光輝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高峰強,秦金亮.行為奧秘透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