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玉
摘 要:在大眾旅游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而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進程中,首要的部分是對規劃對象,即鄉村進行進行全方位的旅游資源調查,所以我們需要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特色;旅游資源;西建安村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267-02
近年來,火熱的城市周邊游和鄉村游推動著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從中央一號文件到各類旅游政策導向,鄉村旅游的發展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鄉村旅游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游市場,我國城鎮居民周末節假日出游,70%以上會選擇周邊游。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特色村達到10萬個,全國“農家樂”超190萬家,全國村莊接待游客累計約12億人次,約占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3200 億元,同比增長15%,帶動3300多萬農民受益。我國鄉村旅游初步形成圍繞大中城市、名勝風景區、山水生態區、特色農業區等的發展格局。鄉村成為城鎮居民周末休閑旅游的主要載體,是國內旅游發展的主戰場。鄉村旅游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快速發展的鄉村旅游也呈現出各種問題。旅游者到鄉村去旅游,鄉村特色是主要的吸引力,而村與村之間的主題定位雷同,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比如山西晉中地區盛產酥梨,尤以祁縣酥梨最為出名,而臨汾市隰縣、壽陽縣常村、祁縣閆漫、原平市同川等都以梨為主題,梨花節為主要鄉村特色,舉辦梨花節的時間也相近,而相近村落的主題定位雷同會造成游客的分流,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的主題定位和鄉村特色的選擇都與鄉村的資源有關。近幾年,由于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很多地方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不管在新農村建設還是在農業的發展調整中,都主動的向符合鄉村旅游規劃要求靠近。一個村落能否成功發展鄉村旅游,與是否充分、合理和持久的開發利用鄉村資源有很大的關系。
鄉村旅游資源既包括鄉村自然資源,也包括鄉村人文資源,也就是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資源和人類活動制造的資源。在這一點上城市遠遠不及鄉村的資源來得豐富。我們把鄉村旅游資源分為山川河流資源、氣候環境資源、生態景觀資源、農耕文化資源、經濟作物資源、村落建筑資源以及非物質文化資源七大類。
一、山川河流資源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的地質地貌也不盡相同,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五大基本地貌類型,且各有特點。其中山地的旅游價值最高,由于地殼的運動,山地之間差異很大,有的高聳挺拔,有的延綿不斷。
我國的水體遍布全國,河流成網,湖泊棋布,大部分與山相伴,形成綠水青山的美景。人們普遍認為,山環水繞的地方人杰地靈。
二、氣候環境資源
我國各地區之間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極大的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動植物、自然景觀和人居環境等。
三、生態景觀資源
自然環境中有獨特的觀賞價值的森林植被、自然田園,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繁多的物種。
四、農耕文化資源
鄉村特有的資源,包括田園風光:耕田、水田、梯田等;農耕方式;農耕器具;農耕小品等。
五、經濟作物資源
包括鄉村經??梢姷乃?、小麥、時令水果、蔬菜、藥材、牲畜、家禽、漁業,以及這些資源的加工產品。
六、村落建筑資源
雖然農村的發展使得大量古建筑消失,但還有不少古街、古巷、特色民居、宗祠、書院等特色村莊建筑遺留下來。
七、非物質文化資源
以農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民俗、風俗、節俗為主,包括鄉村傳統的飲食、戲曲、傳說、宗教、手工藝、遺址等等。
以上七大類概括了大部分的鄉村資源,但是還會有地域的差異性和形態的轉變,所以我們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時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下面結合山西省祁縣西建安村鄉村旅游規劃來進行說明。
一直以來,農業是祁縣的優勢,也是祁縣經濟發展的基礎。祁縣作為山西省三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之一,把優勢農業資源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先天優勢。
目前祁縣鄉村旅游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成型的旅游目的地少,集中在少數具有鮮明特色與發展基礎的村鎮,全方位的農家樂與鄉村旅游尚未全面展開,已開發的旅游項目還停留在觀光、采摘等初級階段,參與性、體驗性項目少,未能滿足當前游客的休閑需求,旅游項目開發空間巨大。
規劃初期,我們對西建安村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且針對村民收入、居住條件、村莊設施等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西建安村同國內大部分村落情況相似:村民收入水平較低,大部分家庭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下;居住條件一般,大部分房屋修建年限都在30年以上;村莊基礎設施匱乏,不能滿足村莊生產生活需求,制約村莊經濟發展;整體環境臟亂,村內到處是垃圾堆放點,且沒有固定清理。
進行資源考察后,我們將西建安村旅游資源分為自然資源、教育資源、歷史資源和民俗節慶。
八、自然資源
西建安村的氣候屬于溫帶季風影響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西建安村位于平洋之地, 西鄰汾水,村西有剛修好的汾河灌溉渠。土地肥沃,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從土壤結構看,主要以褐色土和草甸土為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為西建安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農業基礎。西建安村地勢平坦開闊,村中多處有林地,林地景觀綺麗。以林地景觀為村莊自然景觀的主體,融合村莊內人文、社會景觀等元素,形成西建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
九、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西建安的一大特色,其中的勵志教育文化可作為西建安旅游規劃的主題定位。
西建安的勵志教育文化深厚。公元1996年,農民自發組織設立以鼓勵本村子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回報家鄉為目的教育基金,教育基金會選址位于村莊廣場北部平房內。1996年至今,在各位領導、村委干部和全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西建安先后走出400余名大學生,60余名碩士生以及9名博士生,這些學子就讀的學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以及德國凱姆尼茨工業大學、美國圣母大學的學生等。
十、歷史資源
據村史記載,"西建安"村名由來,始于東漢,盛唐時期已是有名的集鎮、渡口。唐代時西建安叫做“西建安都”,為秦晉時期的交通樞紐。明嘉慶村莊叫做“西建安鎮”,相傳李自成曾經帶兵于西建安村修整數日,現無遺跡可尋。1947年西建安鎮改名為鄉,1957年西建安改名為村。
西建安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莊,農業種植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西建安村利用平坦的地形地勢發展農業,同時借助村西汾河灌溉農田,西建安村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良好,成為晉中地區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十一、民俗節慶
集勝寺廟會是西建安一年一度的盛會,舉辦于每年農歷2月13日。而每周三下午,周圍村鎮的居民都會聚集到一塊“鬧票兒”。西建安剪紙歷史悠久,古樸自然,流暢秀麗,廣泛用于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日壽誕、祭祀祈福等各種民間活動。
一個地方能不能開發鄉村旅游項目,以及項目的規模和檔次如何定位,很大程度取決于鄉村旅游資源。因此對村域范圍內的旅游資源有所認識,是進行鄉村旅游規劃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陸素潔.如何開發鄉村旅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
[2]周曉平.鄉村旅游資源特征與利用探討[N].華東旅游報,2007.
[3]柳春蕾.祁縣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11.
[4]卞嫄.基于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