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軼琰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改革文言文教學模式,使文言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教學資源;課堂策略;高效課堂
文言文教學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延續國學精粹的任務,具有既深刻嚴肅又豐富生動的特點,正因如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基本的文言知識,同時又可以帶領學生徜徉在中國古典文化的長河中,“親歷”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欣賞那文化花圃中綺麗的“花朵”……可是在高考成績的重壓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只是功利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采取“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成了記憶的機器,只知道無休止地機械記憶,而教師也由之前的“傳道授業解惑”搖身變成了各類文言知識點的“復讀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指向針,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充分調動各種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種教育資源,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徑。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既不能忽視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又要給學生帶來民族文化的滋養和審美提升(即落實和強化學生文言知識的識記和掌握與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中,主動感知歷史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培養性情),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會出現重重困難。由于時代久遠,歷史變遷,古人的語言表達習慣與今人不同,再加之古文言缺少運用的空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抵觸情緒在所難免。面對如此困境,高中語文教師將何去何從,這是擺在全體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從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著手
高中三年,從必修到選修,文言文教學始終伴隨學生左右,而在這看似漫長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常都采用分析講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講,遇到相關知識點,提醒學生做好標注,以便課后記憶,這種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的講解,是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根本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到的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高考成績會受到很大影響,更不用提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了。因此文言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找到問題所在,“對癥下藥”
1.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拓展文言文學習空間
教材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但僅依靠這一片土壤就想培育出絢爛的花朵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拓展教材空間,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由此,幫助他們走進歷史,走進民族文化的精髓。
除了運用已有資源外,我們還要自創資源,比如,在每節課前,讓學生自查資料,講一個有關古代名人的小故事,即擴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緩解了課堂授課壓力。
2.變革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3.激勵學生閱讀,在閱讀中運用所學,感悟古人智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既可以開拓視野,擴展知識儲備,又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文言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因此,鼓勵閱讀中國經典作品,并為學生提供閱讀可能成為我們教學工作的另一個側重點。我們開設了閱讀課,除了基本的閱讀積累外,我們還要求學生準備一些適合自己理解的文化典籍,讀后,要和同學或老師交流,既可以是字詞上的問題,也可以是對內容的理解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傾聽者的角度,而不是授課者的角度,鼓勵學生多說,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地方,更應該大膽表揚。學生在鼓勵下,自然發現了身上的閃光點,就不會再懼怕閱讀晦澀的文言文了。
語文大家于漪曾說:“漢語文負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質層,滲進了民族的個性,民族的睿智,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體悟漢語言言簡意豐、遣詞考究、藝術高潮等特點,從而熟悉并熱愛民族語言,繼承并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提升純潔高尚的精神品格。我知道,文言文教學的路還很長,我們肩上的擔子還很重,只有積極探索文言文教學的空間與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才會更好地完成歷史、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
參考文獻:
李秀明.高中文言文自主高效課堂的構建和實踐[D].贛南師范學院,201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