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
摘 要:新時期發展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范圍的擴大,其與初中教學的整合應用已具備了現實可操作性,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優化科學教學的實施。針對此,將結合對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必要性的分析,對其具體的整合策略進行積極探討。
關鍵詞:科學教學;信息技術;整合;對策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育的信息化,而科學教學的改革也得益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促使當前的初中教學發展中,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呈現已經成為初中教育發展的趨勢,其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等方面具備了積極意義,是未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教師的必備素養之一。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1.科學課程的性質方面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初中科學課程包括了具體的科學現象和抽象的科學概念,顯然在其教學實施過程中會用到豐富的材料,且具體的科學現象是科學概念與原理建立的基礎,類似于現實生活中豐富復雜的事物,對于所有事物的接觸,我們顯然不可能借助第一手的直接經驗來進行,所以,在科學課程的實施中,信息技術可以為其提供豐富的具象資源,促進其教學的高效開展。
2.科學課程的內容方面
新時期初中科學課程教育發展中,技術的發展必將在其中呈現,在人們的生活等各個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促成了巨變的出現,但也帶來了一些隱患與挑戰,致使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關系方面的探討備受各界關注,促使整合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問題,成為當前科學教學發展的主命題,需要對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整體上的深刻理解,而科學課程則是實現這一需求的有效途徑。
3.科學課程的組織與建構方面
就傳統的科學課程來看,學科邏輯結構是其進行線性體系建立的基礎,我脫離了現實生活,轉而將科學概念和定理作為中心,學生對其興趣不大,而對于這種線性體系,信息技術的非線性特點則可以打破,從而有機聯合起了科學課程的各個內容,完美體現了科學課程的綜合特性。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教學整合對策
1.結合課型進行選擇
在信息技術的運用方面,主要在于突出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對難點的突破,這是新授課的教學需求,所以可通過選擇多媒體來擴大容量,而對于與之不同的復習課教學,則重在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濃縮,真正意義上建立起科學認知體系,具備系統性,強化重難點,完善科學課程教學的實施。
如對于“異性磁極相互吸引,同性磁極相互排斥”這一教學內容,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動畫情境創設去進行授課,從而使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更趨于直觀形象,吸引學生,使其有興趣參與教學。若是復習課,結合學習的需求,則應當將與該知識相關知識網絡的建構作為側重點,結合實際應用情況創設課堂,如,交通、生產等,促使學生對該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結合學生身心特點進行選擇
當前發展的大條件下,初中學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有著較強的求知欲,所以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其注意的方面,可以借助多媒體具有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來實現,但應當注意的是,心理學研究得出,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會使中學生大腦皮層變得疲憊,降低學生的視力等,這顯然與長時間使用電腦相關。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時,應當注意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而不要讓顏色太過于艷麗、亂、花等,此外,要切忌頻繁泛濫,轉而講求適時適度,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進行模擬實驗教學
為了緩解學習任務重、教學實踐緊的現狀,可借助信息技術模擬探究模式教學,也可以讓學生體悟科學思維及相應的研究方法,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轉變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角色,而真正成為主動發現者和知識的積極探索者。
新時期的初中教學發展中,生物、地理及物理、化學共同組成了其科學課程,其中以實驗為基礎學科的物理,很多課程內容需要學生去親手探究和進行演示實驗。具體分析來看,借助實驗課的形式,可加深學生對一些實驗步驟和相關結論的記憶,更促使學生實現了對產生實驗結論過程的理解,掌握了研究物理學的方法,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制作活動的課件進行模擬,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用于彌補常規實驗儀器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初中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助推了初中科學教學的更高效發展。
綜上所述,新時期教學發展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勢在必行,尤其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將不斷涌現出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助推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不斷強化了課程教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結合信息技術,也有助于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推動初中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丁愛娟.初中科學課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版,2010(11):52-53.
[2]翁舟英.淺談初中科學與IT教學整合的三步曲[J].學周刊,2011(10):63.
[3]沈利峰.淺談初中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浙江教育技術,2011(2):24-2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