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的一項基本原則,長期以來在解決民商事糾紛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法治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以及審判方式改革的不斷深入,調解制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本文從民事訴訟調解的優越性、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對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予以完善幾個方面予以分析,試圖使完善后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當前的社會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民事訴訟調解;現狀;弊端;完善
民事訴訟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商就民事糾紛達成協議,以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它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曾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經驗”。該制度具有及時化解矛盾,減少雙方當事人間對抗的功能,對實現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矛盾的劇增,傳統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日益暴露出諸多的問題。為促進社會和諧、有序、健康發展,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解決糾紛、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予以發展和完善。
一、民事訴訟調解的現狀
對法院調解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幾種表述:(l)是指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和協調下,各方當事人就所爭議的民事權益進行協商的行為,或指經過協商達成協議的行為。(2)是指在法院審判人員主持下,通過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由各方當事人經過充分協商與讓步,以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的一種訴訟方式。(3)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主持下,各方當事人自愿就各種權益爭議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并由法院監督執行,從而解決糾紛所進行的活動。(4)是指在審判人員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問題,本著相互諒解的精神進行協商,或得通過協商對權利義務問題達成一致的訴訟行為。事實上,法院調解是相對于其他主體的調解而言,依現行我國法律規定,法院調解包括法院的民事調解、輕微刑事案件調解、行政賠償調解。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從上述含文中,我們可對法院調解作如下解釋:1、法院調解是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決前進行的一項活動;2、審判人員在調解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其在調解中的指揮,主持和監督,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具體體現:3、調解協議的形成需經人民法院審查并得到合法的確認;4、調解協議具有法律強制執行力,如果一方不按協議履行,將受到法律追究。由此應該得出法院調解不同于一般的民間調解,法院作為中間人,不單純是簡單的促合雙方當事人和解,而是和解后所形成的調解書是法律文書的一種,帶有國家強制力性質。調解又可以視為法官審判權的延伸,是法官職權與當事人處分權的交匯點。
自1991年以來,審判實踐中以調解方式結案始終是我國民事訴訟中審理案件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制度以及對法治的相對忽視,法院調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具有強烈的職權主義特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民事權益之爭日趨復雜化、多樣化,以調解的方式妥善處理各類糾紛案件,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判決結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因此,在法院審判方式改革過程中,我們仍應提倡多做調解工作,同時,注重對調解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二、民事訴訟調解的弊端
1、調解制度沒有審級的限制。我國民訴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此條規定顯示:只要當事人自愿,不管是一審、二審還是再審,任何審級和審判階段都可以依法進行調解。從表面上看,這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也是緩和當事人之間矛盾的方式,但實質上無審級和審判階段限制的調解隱藏著許多弊端。如一些當事人當得知判決對雙方都不利時,他們可能會合意通過調解的方式來規避不利的后果。這樣就會出現推翻一審判決的結果,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
2、規定調解必須查明事實、分清是非,與調解的目的不符,也與處分原則相悖。《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因此,事實在未查清楚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已經達成調解協議也不能結案。但我國規定調解的目的,就是為了既解決糾紛又不傷和氣,既提高辦案效率又減少訴訟成本。這兩者相互矛盾,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難以把握。
3、“反悔權”應用的任意性造成調解協議生效時間的不確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9條第三款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91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據此規定可知,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達成的調解協議對其并無約束力,只有當調解書被雙方當事人簽收后才能生效,在調解書送達時,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以以任何理由反悔拒絕簽收,這很容易被個別當事人把它作為一種手段不正當地利用。
4、法院調解的方式沒有明確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都未明確規定訴訟調解應采用的方式,在司法實踐中用的最多的則是所謂“背對背”的調解方式,即法官與當事人各自協商,雙方之間穿針引線,最終促使雙方達成當事人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意思下形成的,這樣便容易出現“和稀泥”的現象,也許一些徇私枉法者有機可乘,造成一些人情案、關系案,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民事訴訟調解的完善
1、從立法上將調解確立為一項訴訟制度,而非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作為一項訴訟制度后,可以明確其訴訟時效以及法律效力,不需要作為一項在實踐中需要探索的制度。
2、重構調解的原則,其原則應當僅為“自愿原則”和“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利益原則”。這樣就可以減少認定事實與自愿原則之間的矛盾。
3、重構調解生效的時間,取消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反悔權,保障調解協議的嚴肅性、強制性。
4、統一訴訟調解的結案方式。《民事訴訟法》第89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而第90條規定,有四類案件達成協議后,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調解書,記入筆錄即可。該條中第(四)項規定的是“其他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案件”,含有不制作調解書的案件就會導致結案方式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應該統一結案,統一制作調解書。
5、將調解程序與審判程序分離。調審合二為一是造成違法調解、以判壓調、強制調解的原因所在,直接影響到法院判決的公正性和穩定性,所以應將調解程序與審判程序分離,調解法官與審判法官分離,這樣做不僅能提高辦案效率,而且能防止案件承辦法官不公正、不廉潔現象的發生,保證當事人在案件調解過程中的主動權,確保調解功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李益民. 庭前調解制度有關問題探析[J]. 法律適用, 2005(1l).
[2] 邱聯恭. 程序制度機能論[M]. 三民書局, 1996.
[3] 何文燕. 調解和支持起訴兩項民訴法基本原則應否定[J]. 法學, 1997(4).
【作者簡介】
王倩(1994—),河北省滄州市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