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娜
摘 要:追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容易被廣大教師忽略的提問技巧,它主要是對之前的提問或者是在主體問題上加以拓展和延伸,旨在對之前提問進行的深化與補充。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效追問對拓展學生閱讀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追問;方法策略
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獨立思考而獲得的自主體驗,但個性差異往往導致學生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和閱讀感知,這就難免會出現思維上的“漏洞”,如何及時修補這些“漏洞”,讓學生思維呈現一個全面而又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狀態,筆者認為,有效追問可以助力思維全面發展。所謂有效追問,就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現狀,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與延伸,即持續追問,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再次激發,促使他們展開更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真正感知語文的魅力所在。實踐證明,追問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良好的鍛煉,但追問只有在“有效”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本文結合語文閱讀教學之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
一、追問的有效性體現于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設計有效追問的前提是教師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能力、傾向以及學生目前的語文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比較熟悉。追問的內容是以學生之前的回答為參考和依據的,所以首先教師要明白學生通過閱讀已經知道了哪些內容,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追問,鞏固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感覺不到問題的難度,幫助他們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如,在學習完《秋天的懷念》時,通過齊讀、個別讀和范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學生跟著作者一起在兒子與母親的情感世界里走了一趟,讀書至此,他們已經感受了作者母親偉大的性格特點,“那么這感人的故事,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嗎?”這樣的追問讓學生頓時與自身聯系在一起,問題恰恰問到了他們的“已有經驗”內,所以學生都很積極地進行思考與發言,感覺仿佛自己也懷念起母親的種種好處來,同時深刻地意識到,史鐵生這篇文章的主旨并非在宣傳自己母親的偉大,而是讓你通過“秋天”這一情景,品味出“懷念”的味道。帶著這樣的感悟,學生伴隨著閱讀的快樂與自信重讀了這篇經典課文。
二、追問的有效性彰顯在可以幫助學生消除“盲點”
中學生的思維缺乏深度與廣度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僅停留在學生個體的片面理解上,那么學生思維提升就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如何拓寬他們的思維領域,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通過追問,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與課文的“視界”進行融合,鼓勵他們對課文產生多種個性解讀,幫助他們消除閱讀的“盲點”,使之尋常思維在獨特的體驗、感受與理解中,得到轉化與深化。就如學習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教師問學生:“于勒在本文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很明顯大多數學生都感受到這篇文章整體的色調是“灰色”的,于勒這個人物形象是帶有罪惡與欺騙的,但這樣的解讀全面嗎?教師于此處設計追問:“于勒真的是個騙子嗎?他的下場真的就是罪有應得嗎?”這樣的追問使學生陷入深思,他們紛紛拿起課本,饒有興趣地重新開始閱讀課文。之后,一些個性化的見解和結論脫穎而出:“于勒可能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惡劣,他的欺騙也許是出于怕家人為他擔心,是善意的謊言”“我認為于勒是發自真心地想成為體面的人,為家族帶來榮譽,所以在他深深的自卑后面同樣包含著強烈的自尊”……追問,讓學生仿佛拿到了一個“多棱鏡”,他們發現了人物形象的多個“面”,而對課文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閱讀帶給了他們全新的感受與體驗。
三、追問的有效性實踐在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追問的直接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問中求思、問中求解,也就是讓學生產生更強烈的探究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支持下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所以追問切忌盲目的問,為了追問而問,要如箭射靶心一樣,讓每一個問題都直擊文本的中心,讓學生的每一次思考都有他的價值所在。如,在閱讀《公輸》這篇課文時,通讀完全文之后,學生對墨子的認識究竟怎樣?在教師讓學生認真思考一下“墨子給你的印象如何”之后,也許會讓很多學生感到茫然,不知從哪個角度思考,這時在這個問題上設計追問,“是不是可以把墨子的形象與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主張結合在一起去進行評價?”這樣,學生的思考有了方向,當他們試圖通過再次閱讀尋找答案時,也同樣有了閱讀的方向。設計追問的問題,更需要教師進行縝密設想和反復的推敲琢磨,只有問得清楚,學生才會答得明白,才能通過追問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嚴謹的思維方式,一旦思路清晰了、拓寬了,他們對課文本質的解讀才到位了。
有效追問,是考量教師教學智慧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怎樣讓問題打動學生,讓他們既生困惑之感,又起疑慮之心值得教師深思。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效追問,讓每一問題都能夠讓學生打開情感閘門,產生思維火花,在深入的文本閱讀中品味語文獨特的芬芳。
參考文獻:
[1]陳小晶.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與策略[J].考試周刊,2011(36).
[2]景洪生,王道源.讓追問成為預設與生成的橋梁[J].當代教育科學,2007(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