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實踐中兩個緊密相連的部分,兩者的均衡發展是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部分。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從三方面提出讀寫一體的有效策略,促進讀寫一體的實踐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讀寫一體;策略
閱讀是對語文的內化吸收,寫作是語文的外化表達。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要避免重讀輕寫的現象,積極挖掘兩者的聯系,實現讀寫一體化,實現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均衡發展,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一、讀寫一體的概念和意義
讀寫一體中,“讀”即閱讀,包括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閱讀和廣泛的課外閱讀。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更能從中學習表達,將閱讀過渡到表達,即“寫”。“寫”不單單是寫作文,而是寫作,即有意識地利用語言文字和運用技巧來表達個人意向。
閱讀和寫作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石,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有著終生的影響。新課標也一再強調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在讀寫一體化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聯系兩者關系,實現更好地語言表達,在讀和寫的雙向學習中不斷提升個人語文素養。
二、讀寫一體的有效策略
在實施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的教學手段時,要將生活體驗和社會體驗作為讀寫訓練的主旨,在實踐活動中有感而發,發掘可以進行讀寫一體的文本加以訓練。實施有效的讀寫練習,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展開:
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閱讀可以從誦讀開始,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在誦讀中實現眼睛、耳朵和嘴巴的共同參與,協調閱讀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利用語音語調創造語境,進一步理解作者的用詞和描寫手法。教師引導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多媒體播放讓學生感受名家是如何把握文章情感的,學習其中的朗讀方法。學習貴在自我感悟,學生要自己朗讀文章,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礎上把握作者的用詞和描寫手法,積累語言素材。尤其在對教材中名家名篇的閱讀背誦中,要摒棄學生沒有感情地快速背誦,讓學生享受誦讀文章帶來的美感。教師在學生誦讀之前,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調和誦讀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好閱讀的正確導向工作,使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在有感情地閱讀中進行有目的性的解讀。通過日復一日地積累,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對優秀文章的閱讀中理解文章內涵,掌握寫作規律,積累寫作經驗,并將這種積累逐漸轉化為文化輸出。
從閱讀材料中尋找讀寫結合點,實現寫作遷移。在語言方面,每個人都是通過對父母和其他人的模仿發音、學習中逐漸學會說話。閱讀寫作也是一樣的,古人寫詩作畫也是先模仿、再超越。因此,在讀寫一體的教育中,可以讓學生:(1)模仿寫作。不同題材和體裁的文章,由不同的作者來寫,又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表達力。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將相同體裁的文章進行閱讀比對教學,讓學生在分析閱讀中尋找自己認為表達力強、自己喜歡的文章,并進行遣詞造句的模仿練習。(2)對文章主題發表自己的觀點。由于每個人所接觸的事物和生活經歷不同,因此對于同樣的問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小學生在閱讀時,對文章的主題思想有自己的認知,經過課堂師生的互相交流,激發學生理清自己的邏輯,使學生將自己的抽象思維逐漸變得清晰,從而針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寫作。(3)從閱讀材料散發出自己對某一小點的思考。不同文章的描寫側重點不同,因而在文中刪繁就簡,有詳寫也有略寫,文中的留白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思考空間。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留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嘗試對其進行補充描寫,或者就文章的小細節等談談自己的靈感和疑問。
借信息技術挖掘豐富的讀寫資源,創設寫作情境。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逐漸完善,教師要妥善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點,對教學活動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促進讀寫一體的教學活動的成功實踐。小學生因為其個人年齡的限制,閱歷不足,因此對閱讀材料中的用詞和描寫手法等不能有更深的理解。比如,閱讀材料中一些形象的比喻、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學生因對其中涉及的事物沒有了解,因而不能理解文中寫作手法的妙處。此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對閱讀課錦上添花,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文中描寫方法給文章帶來的效果,化抽象為形象。通過信息技術的導入,還擴大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同時,多媒體還可以將師生的理解再度升華,通過音樂、視頻等讓學生體會閱讀材料的主題,進行情緒渲染,讓學生能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但是,信息技術不能濫用,要以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和閱讀能力、提升寫作水平為目的,合理、適時地使用信息技術。
總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尋找閱讀材料與寫作的鏈接點,激發學生以此展開多方向寫作,并適時引入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中寫作手法和用詞的妙處,從而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李仕彬.如何提高學生課堂效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1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