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雯 鐘山
【摘要】近幾年國內隨著4G網絡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依托移動網絡的微型學習開始逐步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但目前國內對依托移動網絡的微型學習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且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原則研究更是少,所以本文根據移動學習的特點分析,微課的教學設計內容以及微課程教學活動分析,歸納出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原則,以期為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方案的制定提供方法和依據。
【關鍵詞】移動學習、教學設計、學習情境、模塊化
1、移動學習的特點
近幾年國內隨著4G網絡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依托移動網絡的微型學習開始逐步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雖然目前國內對依托移動網絡的微型學習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只是表述為移動學習。但國內外已有很多專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移動學習的特點進行了概述,“首先,移動學習是基于一些便攜式移動設備進行的數字學習;其次,移動學習依賴于移動通信技術實現教育內容與教育服務信息的傳輸;最后,移動學習更強調區別于其他教育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如在移動中學習的靈活性、情境相關性等。也就是說它的根本特征是可以讓學習者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進行學習。”[1]
除此之外,移動學習還具備有區別于其它數字教育的獨特性,如移動性、及時性、網絡性、跨時空性、虛擬性、普及性、個性化、交互性、超媒性、過程自主權交給學生、泛在性等。
2、微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微課的教學設計同普通教學設計一樣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設計是分析教學需求與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和方案,通過評價和反饋來檢驗方案實施的效果,并修訂完善方案,以優化教學的一種規劃過程操作”[4]。具體而言,教學設計包括以下內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師評價、幫助和總結等。而這些內容的設計必須符合微課教學的特點,所以以下以《多媒體交互藝術設計》課程為例進行研究總結出符合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原則以期對今后移動學習教學提供設計方法。
2.1微課教學目標和內容——以職業能力的系統化為目標,以用戶體驗為行業的交互設計真實項目需求為導向擴展《多媒體交互藝術設計》課程相關知識。
整合前導課程所學知識技能,以用戶體驗行業的交互設計真實項目需求為導向將科技與藝術結合得更加緊密,更多的加入信息技術類或交互智能化的內容,以及加深用戶體驗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微課程教學案例的選擇上可從某一個擴充至多個典型的用戶體驗行業項目案例,并結合項目模塊化教學法分步驟,分知識點組織單個微課教學內容。
2.2微課教學過程——遵循時間簡短、內容聚焦、圖文并茂、生動有趣這幾個關鍵原則,組織教學活動。
微課時間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一個微課只講解一個知識點,所有的內容都要為講述這個知識點服務。盡量發揮圖片和Flash的作用,使微課有趣味性,只有課程內容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情況下,學生才會主動學習課程。視頻要背景干凈簡潔,無關信息不要出現在畫面上,以免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線上的微課程要配以課程指導、教學目標、拓展資源、課后作業與評價方法。
3、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原則
3.1 選擇符合移動學習者學習要求及學習情境相關的教學內容
移動學習者有別于普通網絡學習者,他們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都不固定,所以他們對學習知識的要求與系統學習有所區別,他們有可能是為了解決當前學習和工作實踐中的問題,探究學習中出現的交流問題以及個人想提升和拓展的知識。除此之外,移動學習者的學習情境也與傳統學習有所區別,學習設備多以移動終端為主,學習的網絡穩定性不一致,學習環境、學習姿勢、操作狀態、能持續的時間、受干擾的狀態也不一致。所以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必須選擇符合移動學習者學習要求及學習情境相關的教學內容。
3.2 明確做到能及時教學的目標
移動學習是在移動網絡環境下進行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只要學習者需要就可以立馬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設計移動微課時制定的教學目標就應該考慮這種服務型的教學方式能否滿足移動教育與學習的規律與習慣,能在何種學習情境下進行有效學習。所以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目標有別于傳統教學能掌握某項知識點和技能點的目標,而是明確做到在新技術條件下能及時教學輔助學習者提升學習效率。
3.3 設計能將多媒體與交互性進行整合的移動教學策略
移動學習是基于移動終端進行一種的數字化學習,它具有多媒體教學的全部特性,能將文字、數據、音頻、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信息有機的結合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而移動學習還具有區別于普通數字化學習的特點就是交互性,移動學習通常可以通過多種交互工具如(短信、電子郵箱、聊天軟件、網絡學習平臺、社交討論區、答疑區、視頻通話、視頻會議等)進行教師和學習者,教師與教師、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而這種交互形式體現了教育的自由性,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所以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設計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以及基于《多媒體交互設計藝術》課程內容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微課程內容以課程擴展知識點為主,不局限于制作過程,初步構想以視頻為主,可結合能融合PPT、Flash、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為載體的電子書為微課呈現方式,設計能將多媒體教學資源與交互性進行整合的移動教學策略,能更加生動形象,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3.4 設計符合移動教學環境的微課資源、學習界面以及教學方法
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具有移動性、網絡性、跨時空性、虛擬性、泛在性的特點,準確的說這種教學環境不是實體真實存在的,但它也同樣受到真實環境的影響,比如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時是白天還是黑夜,光線是強是弱;學習者的狀態是外出行走中還是等待中,又或者是室內休息中;學習者的學習地點是在家中還是在汽車、輪船、飛機上等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在設計移動微課資源時,考慮到移動性這一不穩定環境特性,教學內容和學習界面在采用何種多媒體形式時要多考慮學習這一內容時的移動教學環境,能用圖形表達就少用大段文字,視頻、動畫和音頻盡量短小精悍,節約流量,界面盡量做到簡單明了,準確恰當,易操作。并且根據移動學習理論設計將微課內涵擴大至通過移動網絡表現的對某個知識點(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并且微課形式將擴充至QQ、微信、郵件、圖片等微形式。其優勢:資源多樣、情境真實;更短小精悍;半結構化、易于擴充;交互性,移動性強。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多媒體交互藝術設計》微課程在內容方面,可以根據知識點的不同,在課程設計中適當選用文字、數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形式來表現課程內容,可以使用PS、PPT、Flash、錄屏軟件等軟件進行繪制說明,也可進入攝錄教室錄制真實課程,后期剪輯制作成5-20分鐘左右的微課。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加入一些表演、游戲活動、實景拍攝。在技術方面,微課要在電腦、平板、手機中都能夠運行,才能做到隨時隨地、高效便捷地學習。課程大小要便于傳輸、共享,課程格式要能夠在各種平臺打開。總之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不必拘泥于形式。
與此同時該課程還要改進符合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模式,做到結合探究式、翻轉課堂、移動式、混合式等教學模式的優點,設計出“移動+面授”的混合式微課教學模式。其創新優勢:教學模式立體,能全面解決交叉學科知識雜而廣的問題,還可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實時指導。
3.5 設計功能模塊化的教學過程與評價
在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中更強調教學活動過程和評價,建立短小,功能模塊化的課程以及學生、教師和評價、討論區的活動模塊。老師可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模塊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學習條件自由組合選擇合適的模塊課程以及評價、討論模塊進行學習和評價,而且可以自己選擇學習活動路徑。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情況自由擴充學習模塊課程,適應各種變化。課堂內和課后學生也可以在不同的評價和討論模塊中進行課程內容討論、向老師請教疑難雜癥或和其他同學進行問題交流。老師則可以在不同的評價和討論模塊中瀏覽學生學習記錄和討論內容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或分組指導,隨時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
4、結輪
本文通過根據移動學習的特點分析,微課的教學設計內容以及微課程教學活動分析,歸納出移動學習中選擇符合移動學習者學習要求及學習情境相關的教學內容,明確做到能及時教學的目標,設計能將多媒體與交互性進行整合的移動教學策略,設計符合移動教學環境的微課資源、學習界面以及教學方法,設計功能模塊化的教學過程與評價的原則,以期為移動學習的微課教學方案的制定提供方法和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李晶,張瓏.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9.9
[2]韓立龍.移動網絡學習[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10
[3]趙國棟,李志剛.混合式教學與交互式視頻課件設計教程[M].高等教育出社.2013.7
基金項目:湖南省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移動學習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多媒體交互藝術設計》課程為例”(項目編號:XJK015CGD0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