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榮
【摘要】本論文主要為了讓人們清醒的看到文人畫有其存在的價值,民族藝術的精神是不能丟棄的,中國應該在藝術教育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隨著國家之間交流越來越密切,中國人世世代代賴以安身立命的儒道傳統受到了西方新文化的強烈沖擊,致使中國文人畫越來越不受重視,西方寫實的油畫卻越來越受到人的喜愛。此次的美展上面真正值得人深思的有價值的作品少之又少一是表現國畫真正的手法并沒有施展到極致,中國民族精神的成分也很少。二是作品畫的微妙逼人,栩栩如生,卻缺少活力。三就是其中一些寫意畫遠看花的讓人稱道,但事實沒有嚼頭。此次的展覽無不給我國現當代藝術教育一個警示,讓我們緊張起來。至此不得不反思中國的藝術教育。
【關鍵詞】文人畫 民族精神 藝術教育
在看十二屆美展時不難發現,在列出的中國畫中精致的作品很多,但是打動人的卻少之又少。雖然在這次美展中可以看出,整個美展中不論是創作技法還是用筆的成熟度都是相比之前有所提高,入選的每一件都值得仔細考量。但是細細品味,卻道不出好在哪里。但是中國畫最可貴的地方莫過于折射人的思想感情,讓人在看后會有所觸動。而不管是在作品的構圖技巧上還是因為作品實實在在觸動人的思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內心有所感動。在藝術家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直接看到和感受到藝術家自己的心理活動,從他的作品中了解他所要表達的對社會現狀的思考。從這次美展上來看,大多的藝術家只是關注了社會發展,卻并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關注到生活最底層,透過小細節來剖析現在的社會現實,從而折射現在的中國人到底是什么情況。在國畫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它的筆墨了,它是表現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載體。但從這次的十二屆美展來看,并沒有看出筆墨相比之前好了,而是變得更差更少了。國畫弱化筆墨,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并不是學國畫的一定得達到像齊白石,徐悲鴻那樣的境界,但是最起碼要吸收中國畫的精髓,不能丟掉中國畫的氣節,學習優秀畫家的優點,學習他們的道路以及精神。在思考文人畫是最重要的就是品讀作品內在的東西,以至于到達作者內心的東西,從而更作者達成共鳴,產生交流,站在作者的歷史背景中,作者的心理上,而不是表面膚淺的東西。
當現代高校在國畫教育中,學生存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基本功弱,對中國畫真正的精神認識不夠,對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心。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樣的,有學生自己的原因,有社會對學生的影響,但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歷來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中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為主,使得學生不在以求知,弘揚中國偉大精神為主,而是為了考學為了眼前利益。高考的美術考試始終以素描為主,學生在考前集中時間練習西方的繪畫,大多數被招進大學國畫的考生本身是沒有國畫基礎的。但是西方畫和中國畫的差距其實是很大的,表面看它們的工具,用色,構圖,追求效果不一樣,最主要的它們在精神上是大大不同的,西方畫主要塑形,只要型表現的好就可以說是一副不錯的作品,但是中國畫缺少追求的意境,如果簡單的為了追求當前利益,內心浮躁,是怎么也不可能創造出好的作品的。
在2009年十一屆美展中入選的中國畫有500多幅,參展的作品畫幅巨大很具有視覺沖擊力,但是其中寫意只有四五張,在畫中過分注重技法,而忽略掉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完全脫離了中國畫強調的“寫”的要求。這對我們的啟示是很大的,在當代畫家中,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中國畫的最重要的東西,一味的強調創新,注重吸引人的眼球。
在藝術生的培養上,之前的教育制度是首先要改變的,如果繼續接著以前的教育制度,不管報考哪個學校哪個專業考試科目都是素描和色彩,這樣不僅會讓中國畫水平越來越弱,而且還會讓許多真正熱愛國畫但是素描油畫基礎卻不好的人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也有可能錯失本來可以在中國花壇大放光彩的奇才。所以在考試時應選擇學生要報考的專業來確定他所要考試的專業,油畫就是素面色彩之類的,書法就考毛筆字,國畫就考白描寫意之類的。這樣每個專業就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了,也不會讓他們不停地換專業,有利于他們專精一門。
陳師曾先生還是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文人畫的第一人,他就十分強調文人畫的教育價值,其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藝術生平更是讓人佩服。梁啟超曾說過,師曾之死,其影響于中國藝術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之損失,乃為精神。現在的中國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的地位也從之前所謂的不重要變成每個人不得不接觸的一門課。最終讓素質教育真正普及開來,健康的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占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關涉我們每個人的方方面面,它不僅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人才的發展結構發展規模,還作用于一定的政治體制,以及生態文明,所以它的生長必須適應現當代社會的狀況和現實。先當下,藝術教育發展的越來越好,地位越來越高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所以說,要發展好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占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可以說藝術教育辦不好,素質教育就辦不好。不管是藝術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在學好文化課的基礎上能學會別的做人的道理和積極面對生活中一切困難的勇氣。讓生活中永遠有陽光。我想,具有"藝術的心"(宗白華語)的人,首先能夠賦予客觀事物以積極的、艷麗的色彩的,是能夠用愛心對待別個事物和人的,這是藝術的美化功能的體現。
綜上所述,從十二屆美展中我們必須得到啟示,來反思我們現當代的藝術教育現狀。首先藝術教育不是個簡單的事,它是由藝術和教育兩方面組成的,既不能缺一,也不能把兩者割裂來看,無論哪種做法都違背了藝術教育本身的意義。要被培養著在沒有束縛的環境下受到藝術的熏陶,從內心改變其性情,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在輕松的氛圍下學到藝術理論知識,打好藝術基礎,真正會看畫,會畫畫,做有意義的自己喜歡的藝術。其次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現在的藝術教育也不能同日而語,要跟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一個時代的教育要適應一個時代的教育,當然藝術教育也是。所以在突出文人畫的教育地位時,要注重吸取先輩的經驗時也要海納百川別國有益的經驗,在別國的教育制度確實達到想要的結果時也要在改進后引用。不管以后的教育制度隨著時代怎樣變化,都要貼近時代,做人民大眾喜歡的藝術,高雅的藝術,而不是為了商業而藝術。
參考文獻:
[1]李運亨 張圣潔《陳師曾畫論》
[2]劉中玉《元代文人畫學研究》
[3]程明震《文人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