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紅
【摘要】自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以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一面,但是能否繼續保持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提升,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體育工作者應當重視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討了柔道這一競技運動項目的人才培養等相關問題,希望通過強有力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柔道;后備人才;培養方式;可持續發展
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是柔道項目發展的基石,其培養的數量與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柔道事業的發展前景。然而,當前我國柔道運動員的數量狀況和培養情況并不樂觀,甚至呈現出低水平和不平衡的發展趨勢。現階段,為了迅速提高我國柔道運動的競技水平,培養和壯大柔道后備人才隊伍才是硬道理。
一、柔道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基層訓練體系被逐漸削弱
我們知道,基層體育訓練是體育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問題導致訓練經費越來越少、招生生源受限嚴重、教練員自身素質不夠高等不利因素,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和削弱了基層訓練體系,阻礙了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1]
(二)柔道人才資源開發欠缺
當前,在柔道人才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學”、“訓”矛盾十分突出。不少柔道運動員要想取得優良的比賽成績,但是卻沒有充足的訓練時間,顯然這是不行的。這一矛盾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柔道運動員自身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源于當前我國教育理念的陳舊,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后,這些都可能造成大量競技天才被埋沒。
(三)計劃生育政策的負面影響
先前我國由于長期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很多家庭都生育了獨生子女。眾所周知,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從小抓起,但獨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國的青少年數量銳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整體競技體育的戰略發展,間接影響了我國柔道后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四)部分家長的觀念落后
體育競技工作者都是十分辛勞的,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訓練,容易受傷,社會地位并不算很高,淘汰率高,退役后還可能面臨無法安置的情況,甚至部分家長認為搞體育是“不務正業”,因此他們反對子女從事柔道運動,這也使柔道后備人才數量減少,造成了柔道項目人才資源的短缺。
二、柔道后備人才培養及其可持續發展
在當前嚴峻的人才隊伍背景下,要想真正培養起一個高素質的柔道后備人才隊伍,實現我國體育競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相關部門對柔道人才的培養在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方面并不完善。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參考設立柔道后備人才專項獎勵基金,最大限度地挽留和培養那些具有發展前途的柔道苗子,適當地對優秀柔道教練員予以獎勵。同時,在教育部門方面,可以對具有柔道運動天賦的學生在招生時給予政策傾斜,比如降低錄取分數,采取選修學分、獎學金等方式吸引優秀的柔道運動員,相信這樣的激勵機制會著有成效。此外,對柔道運動員建立一定的社會保障機制也很有必要,比如建立柔道運動員傷殘制度、運動醫療保險制度等,對于柔道教練員,應當擴大基層專職柔道教練員的編制,建立相應的職稱認證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教練員的工作積極性。[2]
(二)創新和改變我國的運動員訓練管理體制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體制都是單軌制,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改為多軌制很有必要,這樣一來就實行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養體制,可以在全國大范圍內建立起縱橫交錯的培養體系,實行多軌制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參與和發展競技體育的態勢。另外,在后備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實行人才開放、交流的政策,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與聯系,爭取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環境。
(三)開啟“體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競技體育既有運動技能的較量,也有智力上的較量。而體教結合的模式就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以說它是未來我國培養和造就優秀柔道后備人才的必然選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教為本”的理念,不僅要加強學校與體校的協作,還要轉變傳統觀念,本著對所有柔道運動員前途負責的態度,堅持體育素質為學生德、智發展服務。同時,我們還要爭取更多的政府部門、教育部門以及社會的廣泛支持,要真正以教育為依托,挖掘、開發并培養柔道后備人才,使他們真正在國際比賽中為國爭光。
(四)把握當下生育政策,逐漸轉變家長觀念
當前,我國的“二胎”政策已經全面施行,這對柔道人才的招攬很有幫助,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機遇,對有潛力的柔道青少年予以特別培養和關注。當然,青少年學生的家長在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加大對家長的宣傳力度,真正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有必要加強學校、教練員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從事競技項目的好處,意識到柔道訓練對學生本身、對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3]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柔道后備人才的隊伍中來,才可能繁榮我國的體育競技事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柔道后備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廣大的青少年、家長、學校、政府、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面對當前較為嚴峻的形勢,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和改變我國的運動員訓練管理體制、開啟“體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握當下生育政策,逐漸轉變家長觀念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我們的柔道競技項目才可能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只有這樣,我國的體育競技事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國際比賽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初守寧,李強. 論山東柔道后備人才培養及其可持續發展[J]. 科技視界,2013,27:264.
[2]莊曉巖. 我國柔道運動員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遼寧體育科技,2015,03:113-114.
[3]莫艷華. 廣西省女子柔道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分析[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0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