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徳
【摘要】課前預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特別對于小學生,他們處在打好基礎(chǔ)的關(guān)鍵階段,重視對他們的課前預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將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涯產(chǎn)生及其重要的影響.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學建議到評價建議都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體驗。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提高 課前預習 有效性 指導
一、課前預習指導的現(xiàn)狀。
1.預習目的不明確。雖然90%的老師把預習當成作業(yè)布置,但其中有大約60%的教師只是說“你們將課后題看一下”,怎么看 ,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2.預習形式單調(diào)。部分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每一次內(nèi)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對文本的質(zhì)疑問難,更談不上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來促進預習,教師是例行程式,學生是應付了事,收效不大。
3.不講究預習方法。預習的內(nèi)容偏重基礎(chǔ)性知識的掌握,對獲取知識的過程不夠重視,所采用的方法較單一。更嚴重的是學生在預習時很少能主動提出問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
4.不善于合作學習。學生在預習中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通過同伴互助合作來解決問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或借助于資料。
二、那怎樣才能有效的對課前預習進行指導呢?
1.激發(fā)預習興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以得益。”所以,預習中教師除了關(guān)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字詞的掌握外,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興趣。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激情與智慧,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積極性與好奇性,讓學生興致高昂地參加到預習中去。
2.指導預習方法。
“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才能“悟其漁識”。學生學會了方法,才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3.指導讀。我采用了“五步讀書預習法”。第一步,初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出容易讀錯的生字(至少五個)標注拼音,圈畫出容易寫錯的生字(至少五個)寫在本上(至少三遍)。(讀的時候一氣呵成,先圈后寫。每一次讀課文都是一個整體的過程,中途不能中斷。第二步,再讀課文,用……標出難理解的詞語(至少五個),利用詞典查出本義,再結(jié)合上下文進行解釋在文中的意思。(進入高年級后,對詞意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去解釋)。第三步,三讀課文,用——畫出含義深刻句子(標注理由)或有疑問的句子(畫?),質(zhì)疑。把問題寫在書本上。第四步,默讀課文,錄妙詞佳句。(積累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年級越高,要求越高)。第五步,再讀課文,讀給家長聽,做到通順,正確,流利。家長檢查合格后,簽字“已讀熟”,寫在書上題目旁。
心理學研究證明:帶問題讀一遍比不帶問題讀五遍效果要高。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就得邊讀邊思考,學會從書上找答案,這種學習主動積極,效果逐漸得到提高。
4.指導學生字,包括字的音、形、義。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對于“音”,一般情況下會讀,如果是多音字,其它讀音也要會讀、會用;對于“形”,最難的是記住字形,我們和學生一起探討了幾種記字的方法,如:聯(lián)想、拆字、換偏旁等方法。例如,在學習“染”字時,學生總愛將“染”字中的“九”寫成“丸”,我們使用聯(lián)想法:一塊染好的布,需要盡染缸九次,所以“染”字沒有點。這樣,學生便輕松正確記下“染”字的字形。對于“義”,利用字典選出適合本課恰當?shù)囊馑际腔疽螅诖嘶A(chǔ)上,還要求用生字組詞,深入理解詞義,積累詞匯。
5.指導學習生詞,預習中,解釋生詞的含義,有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一般學習生詞的含義,可直接查詞典即可。在教給學生查詞典方法的同時,我們和學生共同尋找解詞的其它方法。例如: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中重點字、找同義詞或反義詞、挖掘深層義等,這些方法都比較有效。例如:理解“喪命”一詞,只要知道“喪”是“喪失、失掉”的意思,這個詞的含義就十分容易解釋了,即:失掉性命。
6.指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預習中,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是個難點。在這方面,學生普遍存在著歸納要點不全、敘述羅嗦、語句不通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求學生概括主要內(nèi)容要按部就班。細讀課文基礎(chǔ)上,分三步:第一,分類。分清課文的類型,是寫景狀物的還是寫事的,是按不同方面寫的還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qū)懙摹G罢哂貌⑦B法,后者用串連法。第二,歸納。將文章所寫的各部分內(nèi)容并連起來(連接時,可遵循什么時間,誰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樣的模式),或按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串連起來。第三,整理。分清主次,去掉次要的部分和羅嗦的語言,加上合適的詞語將句子寫通順。當然,這只是一般方法,具體問題還要教給學生靈活處理。
7.指導質(zhì)疑問難。學生預習時,除了抄寫課文的詞句,重點,還應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從課題質(zhì)疑(這也是常見的質(zhì)疑方法),在教學《送你一片綠蔭》一文,設(shè)計質(zhì)疑:誰送?送給誰?送什么?為什么送?怎么送?……孩子就能在預習中,邊讀文章邊找出答案。答案一一得到解決,自信心不斷上升,興趣也逐漸提高, 能力也得到不斷提升。有弄不懂的問題記可記下來,也可問家長,問電腦,也可以放到課堂上,做好思想準備,養(yǎng)成了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的好習慣。 這樣以來,預習與聽講有效地聯(lián)系在一起,預習的作用充分發(fā)揮,聽講的效率也提高了。
8.指導學會做筆記。教給學生“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積累資料,特別是能夠加深理解,透徹把握書中精髓。宋朝學者朱熹讀書時喜歡用各種彩色筆做記號,初讀時,把有體會的地方用紅筆畫出,再讀時用青筆畫出,以后用黃筆,最后用黑筆,他說這樣可以“漸漸向里尋到精英處”。做記號的方法對學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師事先可以和學生商量幾種常用的記號,如直線(-)表示比較重要的內(nèi)容;曲線(~)表示特別重要的內(nèi)容;重點號(¨)表示關(guān)鍵的詞語;三角(Δ)表示動作的詞;小圓圈(…)表示神態(tài)的詞語;問號(?)表示對句子或觀點的質(zhì)疑等等。
總之,預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真正有質(zhì)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作業(yè)習慣、善于質(zhì)疑的學習習慣、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對小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yǎng)成以及強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俊杰.小學語文預習能力培養(yǎng)初探[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1(02).
[2]袁競成.學生預習后課堂教學策略轉(zhuǎn)變與優(yōu)化實踐研究[J].現(xiàn)代閱讀,2010(12).
[3]蔡娟.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之拙見[J]. 新課程學習(基礎(chǔ)教育).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