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淑香
摘 要: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一種主觀意向。使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是取得教學成果的主要課題。本文就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習興趣 培養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一種主觀意向。它是啟迪兒童心扉的金鑰匙。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這是取得教學成果的主要課題,那么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語言描繪,提高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發展離不開認識主體的自主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教學如果不面對全體學生,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是不成功的教學。如教授《可愛的草塘》,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描繪了草塘景色之美麗,資源之豐富,風光之奇特。新課開始,教師以形象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同學們,在我國東北的黑龍江省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寬闊無邊的大地上長著翠綠而高過腰的野草,一陣風吹過就像大海翻騰起的浪花,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假如你撥開草叢一看,有一個小草塘,塘里的魚挨挨擠擠,用水瓢就可以舀到,草地上的野生動物就更多。用棍子可以打到狍子,有時野雞還會飛到人家的鐵鍋里去,同學們想去看看這塊神奇美麗的地方嗎?那么請大家閱讀課文《可愛的草塘》,從中找到你最想知道的答案。
通過語言生動的描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具體生動的情境,喚起了他們的注意,激起了他們獲取知識、探究課文奧秘的欲望。
二、講究教學藝術,激發興趣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應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對業務要精益求精。上課要精講少講,在課堂上要珍惜學生的精力,力求在短時間內提高效率。講課也要注重表達方式的藝術性、形象性、感染性、趣味性、準確性、生動性、啟發性等,借助教材提供的有趣內容加上和藹可親的教態、生動有趣的導語、繪聲繪色的講解、直觀形象的演示,使學生像電視連續劇一樣被吸引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
三、分角色表演,提高興趣
教師要抓住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好動,特別喜歡跟著音樂節奏或模仿動物而動,教師把握好時機,在學生對所學課文內容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然后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提供創作的空間,使教材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學生的形象表演。
如:教《狐貍和烏鴉》一文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找幾位學生帶上制作的頭飾按課文要求進行現場表演,然后組織大家評議,讓學生進一步揣摩每個角色的不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性格特征等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時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就在表演中、評議中得到鍛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由文字轉換成形體表演再進入角色,這是一個創作過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既活躍課堂氣氛,加強情感體驗,又鍛煉表演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應該是傳統的“師道尊嚴”,而是堅持教學民主、保持教師的人情味,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教學實踐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這門課。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修養,機智的談吐,引發學生的敬慕。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創設“和諧的情境”,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以真誠的微笑、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激情感化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珍惜他們的好奇心,盡量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鼓勵他們敢想、敢說、敢問,從而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形成融洽和諧的心理環境。教師還要從各方面關心、愛護、幫助學生,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信任他們。下課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談心,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是他們的知心朋友。
五、處理好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激發求知欲
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表明: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能力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學生學習才能感到輕松愉快,才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地在“導”上下工夫。首先,精心設計好導語?;蜷_門見山,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或溫故知新,從已知引入未知,順理成章;或描述鋪敘,使學生興趣盎然;或設疑布陣,引起懸念,使學生思維迅速定向;或展現圖片,運用掛圖,使學生增強直觀感受,或音樂渲染,激發興趣。其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次,在語言教學上,教師要善于調控語言的速度和力度,選擇恰當的詞語表達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善于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善于以表情、姿態、手勢作為輔助手段。再次,要講究提問的技巧。注意變換提問的角度,選擇提問的表達方式,問得巧,問得活,讓學生“心求通”、“口欲言”。另外,所提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能力、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那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提問,學生自然會感興趣。
總之,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