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
摘 要:文言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文言文素養,學習和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感知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針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從注重誦讀教學、培養文言文語感,講解與自主學習結合、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開展多種形式教學活動、強化文言文教學效果等方面,研究文言文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能力;初中;語文教學;新思路;有效性
新課程教學改革在各個學科廣泛開展,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革一直進步不大,缺乏有效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造成很多學生感覺“學習文言文難,比學英語還難”,甚至對語文產生厭學情緒。文言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文言文素養,學習和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流利、正確、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并能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感知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要想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需要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探索與研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文言文的語句和詞匯與現代白話文的語法有著顯著的區別,初中學生的古文基礎較弱,在接觸文言文時往往感到晦澀難懂,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力氣去理解記憶,普遍感到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中,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文言文作品的年代與學生間隔很大,加上句式和詞匯不容易理解,學生很難與文本之間建立有效銜接,學生理解確實困難。針對這一情況,多數教師要么采取強化記憶的方法,讓學生機械記憶文言文句子的翻譯和詞語的解釋,教學變得死氣沉沉;要么教學時邊賞析邊翻譯,過分依賴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初中課本上的文言文都是基礎的、簡單的,學生只需理解文章大意和一些重點語句、詞語就行,但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文言文,初中課文內容突然難度增大,極大地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兩種教學思路,都嚴重影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造成一提起文言文學生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打破文言文教學的瓶頸,改變語文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的新思路
(1)注重誦讀教學,培養文言文語感。學好文言文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經過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基礎,就是培養語感。著名語文教育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誦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要條件,同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也能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誦讀的過程,也是由口入心,體驗和琢磨文章內容的過程,每讀一遍,都能加深一層對文章的理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誦讀文言文過程中,能夠充分感知作者的思路,體會文章的意境,感悟文章的感情色彩。朗讀的次數越多,對于文章的理解越透徹。因此,要加強誦讀指導,教會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第一,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斷句方法。原汁原味的文言文都是沒有標點的,需要讀者自己去斷句。教材中的文言文雖然都已經有了詳細的標點,但也要向學生講解斷句方法,掌握基本思路。比如,指導學生尋找關聯詞和虛詞,在文言文中關聯詞和虛詞(重點是語氣詞)往往是斷句的標志。“然而”“然則”等常見的關聯詞,都是斷句的節點。第二,培養學生的誦讀技巧。在學生誦讀文言文時,要調動起全身的感官,實現口誦、眼看、心想、手寫、耳聽。首先,學生在朗讀文言文之前,要先閱讀課文下面的注釋,了解文章的文體、寫作背景、作者簡歷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其次,學生邊誦讀邊在文章中圈出生詞、生字,并在不認識的字詞上標上拼音,掃除字詞障礙,粗讀原文。第三,控制朗讀的語速、語調、節奏、語氣。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文章大意。例如,《陋室銘》這篇文章通篇押韻,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樂美。押韻的字有:名、靈、馨、青、丁、經、形、亭,韻母是ing。在讓學生自己朗讀時,必須標注出這些押韻的字;著重強調下列詞語:德馨、鴻儒、白丁、案牘、勞、亂,在朗讀時要細細體會其語氣。教師要在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還可以進行配樂朗讀,創設誦讀情境,力求使學生的誦讀達到一定的水平。
(2)講解與自主學習結合,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文言文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講解,也需要學生自己去積累、思考,豐富自己的語言材料庫。只有學生自己掌握了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才能獨立地去面對各種形式的文言文。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完全依賴教師,自己不去思考;有的學生自己雖然動腦筋思考,但一遇到問題就以參考書為拐杖,不愿意再多動一下腦筋。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后,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了解文章大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在向學生講解文言文翻譯時需要重點強調:恰當使用文意,意譯與直譯相結合,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詞語要盡量符合原文詞義、語句必須盡可能忠于原文,科學使用刪、留、補、調、換、變的方法處理原文。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背景及作者經歷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歸納概括各段文章的意思,找出重點段落,并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最后,根據文章的中心句以及寫作思路,概括文章主旨。例如,在學習《愛蓮說》時,學生對下面兩個文言句式較難理解:①“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結構與此相同。②“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蓮之愛”“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唯利是圖”也與此相同。要讓學生根據對原文的理解進行直譯,感受這兩種特殊句法。接著細細體會寫“愛蓮”,為什么寫“愛菊”和“愛牡丹”,深入理解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還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重點強調和講解。
(3)開展多種形式教學活動,強化文言文教學效果。文言文語言精練、深奧,僅僅依靠單純的課堂授課很難保證效果。因此,教師要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刺激學生的認知,強化教學成果。每一篇文言文都具有其特點,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讓其充滿趣味性。比如,可以定期組織文言文知識競賽。比賽內容選擇課本上的文言文知識以及相關的課外知識,并設置一些獎品,比賽的形式可以是文言文背誦、詞語辨析、編排文言文小故事等。創作劇本和進行表演,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有趣的活動之一。在初步學習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結合工具書,自行編排劇本,設置角色,學習課文注釋,查找工具書,理解熟悉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每小組分派角色,進行組合排練,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理解諷喻說理的特點,借助話劇表演的形式,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揣摩、體會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點。鄒忌,頭腦冷靜,思路清晰,在妻、妾、客的贊揚聲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齊王,有魄力的開明君主,聽鄒忌進諫時的態度——“善”,能廣開言路,勇于面對自己的過失,聽取不同意見,措施得法。在此過程中,師生之間零距離接觸,教師沒有架子,態度親切,可以讓學生打開心窗,把心里所想所思充分表露出來。這樣的文言文教學,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課堂教學就會呈現新的生機。
三、結束語
學習文言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局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調整教學策略,注重誦讀教學、培養文言文語感,講解與自主學習結合、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開展多種形式教學活動、強化文言文教學效果,讓文言文教學踏上改革之新路。
參考文獻:
[1]張大鳳.從語感與語識的角度淺談文言文教學[J].現代語文,2016(05).
[2]周慶元,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堅守與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02).
[3]蔡夢麒.淺談訓詁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1(10).
[4]于洋.關于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改革實驗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