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萍++++潘毅
摘 要: 文章針對當前中職留守學生的心理、思想進行分析,針對問題進行探索并提出班級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 中職教育 留守學生 現狀 管理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主要勞力(未成年人的家長)向外輸出,留在家里的孩子成了一支規模越來越龐大的“留守大軍”,這些“留守大軍”也稱為“留守學生”,所謂的“留守學生”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在校學生。
我校是一所國家注冊的全日制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建校以來,我校以管理嚴格,注重以服務為宗旨,以服務為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畢業就業率高而著稱,由于中職“門檻”低,因此來求學的“問題”學生多,特別是留守學的情況比較突出。經過多年的班級管理工作,發現很多學生其實不是“問題”學生,只不過在他們身上所表現的問題是從小養成的一種壞習慣。進一步深入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的家長長期不在家,或經常不在家,這些情況導致學生很多不好習慣的養成。
為了全面掌握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找準問題所在,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策略,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三個年級中隨機抽取10個班,共發放問卷470份,實際獲得有效統計對象462人,其中非留守學生265人,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學生100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學生97人,年齡15~20歲,99%為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
一、留守學生的現狀分析
由于衛校男生人數較少,調查對象為在校的中職女生,據統計,留守率為42.64%。她們正處在身體發育、人格發展、觀念形成的非常時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心理困惑或問題。如何對這些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她們健康成長,成了當前職業教育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通過調查分析,留守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
求學目的不明確,很多學生來學校是聽從家長的安排,來校后上課不聽講,有些學生上課連課本都不打開,主要源于在中學時有厭學情緒,基礎差,上課聽不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留守學生多在婆婆爺爺、外公外婆(隔代撫養)身邊,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培養,家庭放松了對子女的教育,隔代家長在教育子女尤其是觀念和方法上存在嚴重誤區,認為讀書無用,父母沒讀什么書,照樣東南西北掙錢。
2.思想品德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監護人關系特殊,不犯大錯視而不管。這就造成留守學生紀律泛散,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及班級管理規則,自覺意識及自律能力差,我行我素,有很多不良習慣,如喜歡上網打游戲、上課遲到、早退、曠課、說謊等。
3.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留守學生多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不愛與人交往,社交能力差,經常把自己隔絕于同學之外,不愿與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點小事、一點小挫折都經受不起。有時因為挨幾句批評,就有自殺的想法。
4.早戀問題嚴重。
中職留守學生處于青春期,剛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由于早年成長中缺少父母關愛,缺乏親密的依戀關系。當青春期到來時,不可避免地產生性意識覺醒,當有異性同學在生活、學習上對他們表露出一些關心、安慰后,便容易在與異性的親密交往中尋求替代和補償,很容易墜入情網,導致“早戀問題”。調查發現,我們學校留守學生早戀比例比較高,并且,由于她們普遍自制力差,沖動,又缺乏性知識、性道德教育,極易陷入異性交往的誤區,極易偷食禁果,發生性關系[2]。
二、班級管理策略
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是學校教育的直接承擔人,在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密切,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如何針對留守學生存在的心理及思想進行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成了當前職業教育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經過多年班級管理工作的摸爬滾打,筆者探索出以下的班級管理策略:
1.關愛留守學生。
留守學生從小就缺乏關愛,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有大愛精神,用真心換彼此,只有你付出真心,她們才會把心理的秘密告訴你。另外,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多組織留守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經常跟她們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在她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通過改變這些小的細節,就能化關愛為親情,促使留守學生在愛心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2.激勵對策。
在情感激勵中,語言表達的方式十分重要,平時夸一句“你真行”、“好樣的”、“你真聰明”,這對于教師是舉手之勞,可對于受冷落的后進生,也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2]。筆者所帶的班級中有個留守學生剛進學校時,是個“問題”學生,但筆者發現她很聰明,又有體育方面的特長,筆者就委以她擔當班級體委員,在班級會議上經常表揚她,通過一個學期的激勵。我發現她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少了,三年的中職學習后,她不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而且在當年的全國執業助理護士考試中高分通過,到了工作單位,她成了骨干力量。
3.合理引導,促進成長。
班主任要關心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在班級會議中加強學生生存教育、安生教育、法制教育、性知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強化留守學生的自尊、自立,幫助她們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識和技能;讓她們了解自我保護的技能。開學初在每個班級選出一至兩位心理委員,由專業心理教師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育的作用。通過學校心理教育教師、班主任及班級心理委員,共同對留守學生進行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她們走過特殊時期,幫助她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辜賢春.廣西教育.B版,2014,11.
[2]謝榮.留守學生現狀分析及班級教育對策探索.中國教育創新與實踐,2012,4.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2013年度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三級立項項目“中職衛校留守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教育研究”[2013]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