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根本保證。文章在闡述校企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對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共育“三用”藥學人才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打破封閉式的辦學模式,敞開校門,走合作辦學的道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職業教育中提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辦學,是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根本保證。我校在藥學專業建設中,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依托,以能力為本位,強化工學結合,構建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共育有用、能用、好用“三用”藥學人才,取得了顯著成效。
1 校企合作原則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我校在堅持“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基礎上,還堅持下列原則:
1.1 能動性
學校主動坦誠地與企業高層進行溝通交流,介紹校方的科技創新成果和人力資源優勢,分析校企雙方的合作優勢和合作前景,以獲得企業高層的認同和支持,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熱情與興趣,為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與企業合作中,學校不斷總結經驗和不足,及時與企業探討改進措施,調整合作方案,最終找到校企雙方合作的最佳利益結合處,充分發揮校企合作雙方的主觀能動性。
1.2 有效性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企業的目標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針對校企雙方的目標定位,在進行校企合作正式洽談之前,學校認真分析合作企業所處的形勢及存在的問題,充分考慮到合作企業的利益和發展趨勢,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考慮校企雙方的實際情況,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在資源最小化的前提下實現效果最大化,增強合作的有效性。
1.3 有序性
為了實現校企合作有序性、生態化協調發展,必須要有制度化作為約束,保證各項工作常態化開展。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有序持續進行,校企雙方制定特色鮮明的實施制度,富有特色的獎勵機制、優勝劣汰等機制,將校企合作納入到正常教學管理中。合作后的校企雙方成為一個共同體,學校與企業相互協作、共同研討,制定出一系列被雙方接納認可的管理規范,保障校企合作有序進行。
2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策略
我校從高職教育生存、發展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到企業的參與是保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主動吸納企業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構建校企合作的保障、評價、激勵等長效機制.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地位、權利和義務,增強校企合作的主動性。
2.1 建立專家指導機制
學校成立了由藥企、醫院、藥監等醫藥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專業教師和職教專家組成的藥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賦予該組織相應的權利、義務和地位,成員享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學校在落實專業重大改革項目及發展規劃時,做到全面盤清家底,賦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知情權和參與權,讓其針對學校現狀,積極開展與本專業相對應的行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課程標準等方面的研究與制訂工作,使其“有名有實”。其履行的職責及享有的權力為:
2.1.1 指導專業設置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應對學校的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行調研論證,形成論證報告。
2.1.2 指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專業指導委員會應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指導,并對其科學性和有效性予以論證,審核專業教學計劃和專業主干課程、技能訓練課程等課程標準。
2.1.3 指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為了將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落到實處,學校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專業教師社會實踐,讓專業教師了解職業崗位能力的構成,熟悉崗位的實際工作流程、方法和技能,盡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2.1.4 指導專業課程改革
學校聘請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直接將企業及行業的實際做法引入課堂,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實現專業知識與崗位實務知識的有效融合。
2.1.5 指導學生專業實踐
專業指導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完善實踐教學基本文件,指導學生專業實踐,評價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崗位的適應性,不斷調整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2.1.6 享有的待遇
學校根據受聘委員的工作負荷和工作業績,給受聘委員發放適當的津貼和獎勵,并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先為合作單位的員工進行培訓。
2.2 建立定期問診機制
定期舉辦校企聯誼會,建立行業專家對專業建設的定期問診機制。對專業建設中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規格的定位、職業崗位群的確定、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實踐環境、評價體系等進行定期“把脈問診”,查找薄弱點,并逐一開出“健身良方”,矯正偏差,讓正能量助推專業的健康發展。
2.3 建立師資培養機制
校企雙方制定師資培養計劃,實行人才的雙向流動。學校安排專業教師每年至少一個月的社會實踐,深入到企業一線生產實踐中去鍛煉,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服務等活動,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研發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聘請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業務骨干等到學校參與教學和科研工作,向學生傳授一線的生產和管理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理論知識與職業崗位知識無縫對接。
2.4 建立校企共贏機制
在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條件的同時,學校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充分利用專業優勢資源,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搭建職業教育、成人培訓、科技咨詢、技能鑒定等公共服務平臺。為企、事業單位推出量身訂做的培訓項目,先后為社會舉辦了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素質培訓等項目。近三年為社會培訓達1384人次,為區域醫藥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并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研發新產品及產品質量的監測方法和技術,促進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發展,充分發揮了專業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實現了“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贏的合作宗旨。
2.5 建立長效融合機制
校企合作,按校企“融合”的深度可分三個層次[1]:第一層次是校企雙方的人員交流,具體是學生的實踐實訓活動和校企人員的互聘互用,學校教師可以被企業聘用,企業人員也可以成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第二層次是技術的交流,學校和企業形成技術團隊,共同進行技術研究開發產品;第三層次是校企文化的融合,校企間原本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通過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相同的文化氛圍。為了實現校企深層融合,我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確定研究方向,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同時創造一系列互惠互利條件,吸引企業主動投資,與學校聯合辦學;在教學及管理過程中實行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2],教學計劃由雙方共同制定,實習配備雙導師,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把行業標準引入課堂,把職業規范引入教學,把崗位情境引入實訓,建立了融教學、生產、科研、開發等全方位的校企長效融合機制。
2.6 建立專業拓展機制
堅持每年一次深入全面的市場調研,對行業人才需求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準確把握市場對高職技能型人才的短、中、長期需求態勢,組織專業人員認真分析省內外同類學校藥學專業開辦的現狀及經驗,找出自身專業建設的優勢和缺陷,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合理調整專業的職業面向,規劃專業的崗位群開發和拓展規模,并經專業指導委員會反復研討論證,建立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變遷的專業拓展機制。增強專業建設的針對性、方向性和發展性,讓專業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與時俱進,富有活力。
3 取得的成效
我校自2005年藥學專業開辦以來,積極利用多方資源,已與區域內9個醫藥企事業單位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建成融專業實訓、師資培養、社會實踐、就業、技術開發與服務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建、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合作目標,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成效,提高了學校的整體實力和教育質量,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汪洋.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校企合作研究與實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2):8-9.
[2]別同玉,韓永紅,張艷軍.高職藥學專業“345”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3):44-48.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