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尷尬,問題頗多。此文就目前中職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并針對中職語文課教學現狀及問題提出了解決的途徑和辦法。
關鍵詞:中職語文;現狀;問題;途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24-01
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經濟的發展,教育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春天”。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我深感喜悅。
然而,大多數中職語文教師和我一樣,都有過這樣類似的體驗:自己在講臺上口干舌燥,苦口婆心的講課,學生卻大多在下面玩手機、竊竊私語、望著窗外發呆,更甚者旁若無人般睡起大覺,即使老師發出雷霆般的怒吼,也無濟于事。如此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老師都提不起興趣,教學質量都得不到保障,更別提教學成果了。究其原因,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相對滯后,無論在教育觀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中職文化基礎課教學面臨尷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職業教育文化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1、教育觀念狹隘
(1)家長和學生的認識
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中等職業教育仍缺乏深入廣泛的認識理解,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和學生認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只有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選擇職業教育,并把職業教育作為最后的退路,實在是無望升入高中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才會選擇職業教育。他們普遍認為來上中專不過是為了混一張文憑,然后找個工作,解決就業問題。所以,許多學生對于文化課抱著可學可不學的態度,這就導致了文化課處于尷尬的地位。
(2)教育系統內部的認知
中等職業教育以專業課教育為基礎,專業技能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抓手”,也是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所在。因此,許多教育者普遍認為,專業課重要于文化基礎課,而且語文課程學不學無所謂,在課程的編排上,語文課課時一再縮減,語文教師也只能無可奈何得利用所剩不多的課時盡量完成教學任務,課程一趕再趕,教學質量何從談起。
2、教材內容缺乏人文性和實用性
在實際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材內容滯后,許多都是從高中課本里挑揀過來的,如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五單元里的《勸學》、《鴻門宴》等文言文,一些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高中生學起來都有一定難度,況且我們的學生基礎薄弱,對文言文知之甚少,讓他們在一兩個星期內一直學這樣艱澀的文言文,就很容易對學習,甚至對語文這門課程產生厭煩情緒。這樣的語文課本過于側重工具性,只注重學生知識的養成,而忽視了其人文性教育。
3、生源質量偏低
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來源于“分流生”和初中生,且這些學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棄”。所以這些孩子文化課基礎十分薄弱,有的學生數學、語文、理化、英語、政治等科目加起來都不足百分,且這些學生自律能力差,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提不起來興趣。有一部分學生問其來上中專的原因,結果竟是:“不上學了一個人在家無聊,來學校找點同學玩!”由此可以看出,語文課堂會是一幅什么情景!
4、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完善的學校、社會考核評價機制,各種等級證書的考核使各專業知識的評價厚重有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把能否取得專業等級證書作為評價這個學生學習優劣的標準。而文化基礎課教學則缺少強有力的外部評價機制,內部評價機制又不夠完善,對教師而言,其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監控與評價無疑是“寬松”的;對學生而言,其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等方面的檢測與評價更是“寬松”的,這便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考核評價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勵作用。
二、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途徑與對策
1、提高學生認知,加強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的認識
造成“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不夠。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的認識。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重要性的認識,將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課程結構中,使文化基礎課程真正體現其學科價值。
2、優化教材內容----開發校本教材
為了適應中職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生的培養方向,就業方向,我們應該采取一套適用于中職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就是一套與專業結合比較密切的教材。編撰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學生專業發展需要的教材尤為迫切。校本教材的編撰要包括:常用應用文、課外讀本等內容,還要為學生列出推薦書目、報刊雜志和網站等內容。
3、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學生能力
從滿足社會需求和適應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出發,中職畢業生的應具備基本的語文綜合能力,如:
(1)閱讀能力: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側重于閱讀習慣的培養、工具書的使用精讀泛讀方法的掌握等。
(2)寫作能力:審題立意能力、布局謀篇能力、駕駛語言能力、公文寫作能力。側重于中職生必需或常用的應用文寫作的教授。如條據、應聘書等與專業有關的應用文。
(3)口語交際能力:條理清楚、流暢的表達能力,聽知和聽評能力。
(4)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即席發言、演講、朗誦、辯論、鋼筆字、黑板報出刊等表現能力。
4、改革評價機制
我們評價學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評價就會更客觀、更準確。其次,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化。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參考文獻:
[1] 人教版,《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
[2] 傅松濤,蔣洪甫,英國BTEC課程模式的內容及其實施效果,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3] 高 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2000,2
[4] 邱才訓,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設想,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