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英
摘 要: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數學思想是數學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所以,學生需要全面培養數學素養,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更好的提高數學解題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數學教學;解題能力;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65-02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數學思想是數學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所以,學生需要全面培養數學素養,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更好的提高數學解題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興趣,激活學生的動腦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生便會在學習中產生極大的積極性。
1、經常向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和知識探求的變化情境。老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聯系實際,盡可能的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變化情境的新異性,由好奇而爭于探求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不斷激發其求知欲。
2、要善于提高難度適中而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孔子說:“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的疑難,教師把握時機,因勢利導,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思維,努力探疑。如“關于x的方程x3-2ax+a2-1=0有且只有一個實數根,求實數a的范圍。”讓學生思考尋找解題思路,學生從方程有唯一解的方向考慮,發現行不通;考慮通過換元法或因式分解法來降次,發現也不行。此時點撥:“既然從x入手困難,為什么不‘反客為主以字母a為主元試試看呢?況且a的最高次數為2。”原方程可整理成a2-(x2+2x)a+x3-1=0即(a-x+1)(a-x2-x-1)=0。利用已知條件,可確定a-x2-x-1=0必無解,即△=1-4(1-a)<0,得a< 所求。教師提出了一個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思維,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尋求了問題的答案。
3、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尋找到答案。新高中數學第一冊(上)第三章“數列”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形成學生的數學思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已知數列{an}中,a1=1,2an+1-an= ,bn+ =an,求證:bn是等比數列。分析:本題的關鍵是說明 為常數,為此,要懂得遞推關系的另一本質:概括性。知道與bn=an- 一樣,bn+1=an+1- 也是已知條件,進而以“2an+1”為切入點,經巧妙的等量代換,得到2bn+1=2an+1- =an+ - =an- =an- =bn,于是 =2。
從步驟上看,推理簡明。然而,對等比數列,遞推關系的概念的理解卻十分深刻,體現出揭示問題本質的羅輯推理能力,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學生先前的。
學生以這種發現的方法去學習,不僅會懷著好奇心去積極思考、觀察和探索,易于理解和記住有關知識,而且能逐漸學會發現和探求知識的態度和方法。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面臨問題,有躍躍欲試的心理,激發其思維主動性。例如:a是什么實數,函數f(x)=(a2+4a-5)x2-4(a-1)+3的圖象在x軸的上方?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拋物線在x軸上方的,則開口向上,即a2-4a-5>0同時判別式△<0解不等式組得1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 愛動腦,善質疑,是創造思維的一特征。教師要注意從“疑”入手,引導學生設疑、質疑、釋疑,尋根究底。 1、主動探索,大膽懷疑。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通過討論,辯明是非。例如:初中《幾何》第一冊有定義:“連接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教師講解分析后得出:“線段的長度是正數”。但學生思考后認為不對,提出:“相同兩點間的距離呢?”建議補充說明:“相同兩點間的距離為零”。一想,這樣才能準確提示距離概念的外延。應該說這種想法有見地。 2、引導學生在易疑之處進行強化。數學概念密集,而且語言專業,敘述常常精而嚴謹,一個關鍵字可能含著豐富的內容。比如,函數定義中的“兩個非空數集”中的“非空”二字可加著重號并加以說明:“任何函數的定義域不允許為空集”,由此學生在求含參數的函數定義域時,就應在“定義域非空”的前提下作討論。數學中,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質疑,然后,因勢利導地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四、著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探索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的數學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散思維情境。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學問題的創設,給學生以動腦的機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有思維發散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要恰當地選擇發散點,引導學生多方位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整體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還應設計一些開放型、探索型的問題,給學生創造發散思維的空間。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拓寬解題思路。同時,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適當的引伸和推廣,培養發散思維的習慣。 2、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方位思考,變換思維角度,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變換”是數學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數學中對概念、法則、定理、公式、題目等從“變換”的思想角度去聯想,不僅可以以點串線,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而且還能將知識深化,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靈活、更具有創造性,進而有效地提高了發散思維能力。其中研究對象的變換,通常有“變量代替”,“幾何問題代數化”,“代數問題幾何化”等,合理的變換使問題變得清晰明了,便于思考,便于運算。而且在教學中,適當采用一題多變,挖掘題目的內涵,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索條件和結論,提出多種設想,可開拓學生的思路,探索變題,啟發學生從變中找“規律”,培養學生從各種不同形式的類型題中找出特點,掌握它的實質,提高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同時還可通過一題多解,增強變換思維角度的能力,在教學中,抓住一道典型題目,尋求多種解題途徑,促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方向發散,有時比解答多道題更有效。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問題,全面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這對學生提高數學解題能力有著巨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