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摘 要:作文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反映一個人的個性思維,它透射著主體對事物的認識,對社會的洞察,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學必須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精神,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而服務。在習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作文能力,我淺談以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貼近生活;真情體驗;實踐感知;自主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06-02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表現,而作文是教師和學生最感頭疼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尤其是農村學生,缺少文學熏陶,缺少課外積累,缺少寫作實踐,文學功底薄弱,學生寫作文難,老師批改作文更難,到頭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讓學生感受生活,激發寫作興趣;結合語文教材,分類指導;首先引領學生走近生活,鼓勵學生抒真情。其次用范文引路,讓學生模擬訓練。再次好好利用課堂,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隨堂隨寫。能從“為誰寫”、“寫什么”、“怎么寫”三個維度明確地指引學生,以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那么怎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寫作愛好呢?為此,我作了一些嘗試,以下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活動要貼近生活,形式多樣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而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孩子這樣那樣的培訓班、補習班等忙得焦頭爛額、措手不及,哪有精力去輕松、愉悅地親近自然、享受生活呢?這樣脫離了社會,脫離了自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割斷了寫作與生活的天然聯系,直接導致作文教學遠離火熱的社會生活。巧婦難煮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哪來鮮活的作文?為了完成任務,每次寫作,學生就苦連天,胸中無墨, 硬擠強湊,自然不能潑灑成文。諸如“假” 、 “空” 、 “抄” 、“俗” ,缺乏生活汁水和思想內涵的“木乃伊”式的作文頻頻出現。
我認為,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首先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時刻關心生活,投入生活,設計出符合作文教學特點的、既讓學生喜歡又能給學生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擁有生活,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如飲食起居,鄰里親情,田園野趣,:一次辯論會、課本劇表演、一場足球賽、踢毽子、百米決賽等。何嘗不能成為寫的材料?利用學生爭強好勝,喜歡斗智斗勇的心理,在競賽活動中,不僅有學生的團隊合作,還有勝利后的興奮,失敗后的沮喪,體驗是豐富的,情感是真切的。體驗“累”,體驗“難”,體驗“小心”,體驗“愛心”等。“感人最是由衷曲,紙花再美沒靈氣。”有了“生活”這第一手資料,還得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實感。只有選擇這樣的材料,文思才能敏捷,傾吐才能流暢,文章才能打動人。
其次,活動實踐之后,先說后寫,享受成功的喜悅。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和重視,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促使流暢表達是幫助學生克服表達阻滯,獲得成功體驗的重要保障。
1、活化課堂形態。作文教學的課堂形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對象”制宜,游戲、活動、競賽、寫生,實物呈現、情景創設,形式多樣,隨機應變。
2、給以表達自由。我們引導表達時,給學生情感宣泄的快樂,給學生獨立表白鮮明個性的環境,歡迎獨立思考,反對附和盲從;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總之,讓學生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自己想說的話。
3、給予肯定的多樣化評價,使學生建立自信,樂于進取。
學生的個性各異,能力各異,所取得的效果肯定是不一致的,而評價標準過高,學生經常或永遠無法達標,其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消磨,而太易滿足也會喪失斗志。我們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導向,注意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建立自信,樂于進取。
4、高度關注每一個閃光點。我們高度關注學生的作文過程與作文成果,在為學生批改作業時,老師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篇作文,哪怕一個句子甚至用得恰當的一個詞語,老師都用符號作標記,使班中每位學生都熱切地期盼著老師發作文的那一刻,每當聽到同學由衷地贊嘆 “寫得真好”時,他們掩飾不住的內心的欣喜,臉漲得紅紅的。我想,這難道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嗎?
5、提供宣傳平臺,渲染優秀習作知名度。作文結束后,讓學生自薦作文,由同學們評析,選出優秀作文。哪怕只有一句話、一個詞,都大加贊賞,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采用賞識教育的原則,推薦校內刊物刊登或充分利用班級的黑板報、學習園地、優秀作業欄等進行佳作賞評。這些措施,讓每位學生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真行”、“我是優秀的”。
二、真情體驗,搭建支點,模擬訓練。
我嘗試了“感受生活——誘發欲望——交流信息——嘗試實踐——合作評改”的結構,讓學生在“寫什么、怎么寫、寫得怎樣”全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教師要設計學生樂于參加的各類活動。把所有學生引入活動,讓所有學生投身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觀察,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獲得真切的體驗,接受活動的饋贈。
在活動中讓學生以情感體驗為中介,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愉悅,享受到快慰和滿足,獲得充分的情感渲泄。同時也經歷緊張、沮喪,嘗試失敗和苦惱,磨練學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諸多情感體驗成為學生樂于活動樂于習作的驅動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描述活動的語言訓練,使語言和形象結合起來,把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豐富學生的語言聯系起來,與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觀察,學習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有了真切的體驗為情感基調,學生的習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筆,有可圈可點之處,或者是語言逗人,或者是描寫生動傳神,都能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肯定和贊賞,在這個互相贊賞的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自我滿足和陶醉。
然后結合活動,將同齡人的佳作和歷年中考滿分作文都可以作為范文。先念或印發幾篇佳作,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了他們的共鳴,讓他們贊嘆不已。這些范文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有可取之處,然后鼓勵學生大膽的評析,或從選材主題上,或從構思謀篇上,或從語言技巧上。范文猶如導航燈,給學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學生在范文的引導下,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在品評鑒賞中,學到了有利于寫作的語言技巧、寫作方法等。然后在老師的啟發、鼓勵下, 學生進行了遷移思維, 讓學生把活動中所講的模仿范文開拓并加以發揮,最終變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寫什么、怎么寫、寫得怎樣”的難題得到了解決。
三、通過活動實踐,獲取對生活的真實體驗與感受,讓學生成為作文課堂教學的主角
怎樣讓學生在作文課上有興趣,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呢?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變“教”為“導”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作文不著眼于給學生以完整的寫作知識體系,而在于讓學生去扎扎實實地經歷學習全過程;不是灌輸給學生寫作技能技巧,而是在作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感悟、體味、發現寫作規律。我認為:
1、變“熟視無睹”為“敏于感知”。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一些熟視無睹的事物,獲得新的感受,邊看邊想邊說,把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起來。
移位觀察,由表及里,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人、事和物,從不同的視角提煉出有意思的東西,進行作文。如讓學生去采訪父親、外婆、鄰居以及媽媽的同事,全方位、多角度感受。
舉綱張目,順藤摸瓜,一些事情剛露端倪,教師便即時抓住,及時提醒,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調查、作文等。
使用實例,牽引誘導,把教師自己的或學生中間典型的觀察作文例子講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觀察作文。如仿寫。教師在教課文時,可抓住課文中的某個精彩語句或片斷進行仿寫。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請同學們仿照紫藤蘿的描寫手法,另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
續寫和擴寫。續寫即根據課文情節合理想象,生發開去,延伸課文情節,再造細節。如學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讓學生寫“于勒叔叔回家后的情景”。如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用想象使寫作內容不斷豐富、生動。
2、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在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中,在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中產生或選擇主題,然后親身經歷探究全過程,從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素材,產生真切的體驗,激發表達的欲望,領悟寫作真知。
建構探究流程,建構“選擇主題——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流程,讓學生成為作文的主動者,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與感受,變得有話想說,有感想發,有情想抒,有收獲可暢談。依托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發現探究內容,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關注社會熱點(如環保、安全、拒絕邪教、反恐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自然科學實踐,慧眼識本真;引導學生在日常聆聽品嘗、察言觀色中,刨根問底。
四、讓學生成為習作批改的主角
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也是作文教學的一種重要環節。但在作文教學的領域里, 卻一直存在著一塊只見耕耘少見收獲的 “誤區” ,那些被教師精批細改的作文發到學生手里,卻往往只看一看成績,便塞進書包了事,那是因為在作文中一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了成績的奴隸。因此,在活動教學中要確立學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體地位, 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對學習、工作認真負責的習慣。我采用多種批改方法,激發學生的評改欲望,有教師面批、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等。當然,在交給學生自批互批之前,要教給學生評改方法,教師可先把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印發給學生。
——自我修改。讓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是培養他們修改作文能力的基礎。在自我修改前,先教育學生認識自改作文的重要。同時,告訴學生自我修改的方法:如默讀法、朗讀法、冷處理法(過一段時間再改)等。
——同桌互改。就是利用同桌或鄰座的有利條件,在兩個同學之間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 (同桌互改首先要在已學會自改作文的基礎上)同桌互改有同桌或鄰座的方便。批改可以隨時切磋商議,鼓勵學生通過小聲交談、詢問、征求意見等來提高批改質量。
——集體批改。組織全班同學課堂討論的方式集體批改某篇作文(可以是一篇、二篇或幾個片斷) 。集體批改必須將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或放大抄寫在黑板或大幅白紙上) ,使大家都能看清楚。以學生批改為主體,如何改要讓學生通過充分討論,甚至爭議來決定,然后讓一位學生將統一的意見批改在作文上。學生討論爭議的過程就是寫作能力和批改能力提高的過程。
——反批反改。針對已經批改過的作文,依據改筆,批語及原文,提出對批改的反駁意義,這樣可以引起爭辨,于無疑處生疑,從而達到開發智力,培養求異思維能力的目的。當然還有許多批改法,如分類批改法、抽樣批改法、小組批改法等。
我還提倡寫、評、改一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把批改權交給學生,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互相借鑒間接增強學生作文能力。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水平,迫切需要語文教師大膽地探索改革,只要我們積極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 “作文教學是老大難中的老大難”(張志公語)將永遠地成為過去,出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成功之花一定會讓我們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