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延文
摘 要:新課標的實施特別要求學生探究性學習,作為高中地理課教學更應該把探究教學放在高中教學的首位,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究性教學,是我們要找準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究教學與本鄉本土的地理知識融合點找出來,這既是地理興趣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落腳點又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做到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53-01
新課標的實施特別要求學生探究性學習,作為高中地理課教學更應該把探究教學放在高中教學的首位,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究性教學,是我們要找準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究教學與本鄉本土的地理知識融合點找出來,這既是地理興趣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落腳點又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做到的。
一、區域和區域的差異
課本: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可度量的實體。
探究點:樂都盆地是一個區域。
樂都區域包括自然、社會、經濟等多個要素。樂都在行政區域上和化隆、民和、平安、互助有明確的邊界,在語言上、生活習慣上等沒有明確界限。樂都區氣候屬于高原性與大陸性的氣候,它與周圍區域沒有明確界限,區域范圍有大有小,樂都區從大的方面可以看成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區域,再依次化分為高原邊緣二級區,湟水谷地三級盆地區等,樂都區在湟水河谷地帶區域中呈現河谷相似性、與南方區域表現出差異性。
二、中國三大自然區的自然環境差異
課本:自然區域差異的產生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響。具體而言,一般依據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異來劃分自然區域。
探究點:樂都區自然區域差異性的影響因素。
樂都區自然地理區域存在著河谷平坦川水地、黃土丘陵淺山地、石質高山腦山地的垂直地域差異,這些差異從小范圍看是多種自然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海拔高度因素是基礎,因此從全國大范圍可以劃分到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帶,但同時該地處于一個過渡帶上,也具有青藏高寒區的特點,垂直差異影響下形成河谷平坦川水地、黃土丘陵淺山地、石質高山腦山地的三大地域。
三、中國三大自然區人類活動的差異
課本: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從而使得不同區域人類活動表現出相應的差異性。
探究點:樂都區平坦川水地、黃土丘陵淺山地、石質高山腦山地的三大地域人類活動的差異。
樂都區平坦川水地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帶幾乎全部被開墾而發展農業,是樂都區最主要的農業區,該區域聚落稠密,交通較便利,是樂都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該區域以碾伯為重心呈放射狀發展模式。
四、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本:人類依賴于一定的自然環境而生存,而自然環境作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無時無刻不對人類自身發展進程產生著影響,并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究點:樂都不同區域地帶的地理環境對樂都人的生活和生產影響。
樂都區區域地理環境存在著海拔不同地帶的差異性、距離碾伯鎮距離不同發展的差異性,因此這種差異性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生活方式、人們行為習慣的差異性。樂都區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區,所以這種差異在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類型、農業生產對象等方面的差異性。例如:傳統農業發展中湟水谷地農業區以小麥、蔬菜種植為主,淺山干旱農業區以小麥、洋芋種植為主、腦山高寒農業區以青稞種植、山地畜牧業為主。該部分知識探究立足于調查和實踐,從生活中來落實在生活中,培養學生思考和聯系實際能力。
五、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本: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際上就是人們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進行建設的過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如果順應自然規律,將使人地關系協調,造福社會;如果違反自然規律,將會對本地區甚至全球的地理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探究點:樂都區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使區域地理環境發生改變。
樂都區是一個典型的青海農業區,全區以種植業為主,在這里不同區域地帶發展農業的規模、形式、類型等都不同,因此對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改造過程不同、深度不同、方式不同。例:平坦川水地,在碾伯區近年來隨著區域城市化的發展,湟水河北地帶以樂都區中心為圓心向北門、西門、東關、鄧家莊等輻射狀的城市開發,湟水河南大致以康泰賓館區域為重心向東上、下教場、西崗、東崗。向西馬家臺、七里店軸向拓展為城市區。各溝谷地帶從農業用地逐步向工業用地轉換,淺山地區大力發展地膜洋芋種植、腦山在畜牧業基礎上也逐步發展特色產品,這些改造使原有的原始地貌發生了不同的改觀。
探究性學生確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機會,利于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深入探討和躬身實踐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